—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成长时评] 信任与约定是破解“手机控”的钥匙
2020-03-19 11:37: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因为疫情,全国的中小学生都被憋在了家里,他们靠网课完成学习。不少家长抱怨:正常上学的日子还能控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而在非常时期,孩子上网课、大块的时间需要打发、青春期的能量需要释放,这些因素叠加后,控制孩子使用手机变得更难了。(3月16日《中国青年报》)

  家长的这种焦虑不无道理。某媒体前不久报道,春节假期多款热门游戏都出现因大量玩家涌入而导致服务器卡顿甚至崩溃的现象,某款热门游戏的日活跃用户数量在1.2亿-1.5亿之间,再创历史新高。众所周知,在这些用户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学生。这些中学生因为上网课得到了掌控手机的自由,网课后的大把时间则被手机控制。

  家长和孩子围绕手机的“战斗”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疫期,拥有掌控手机的自由了,人却更加放纵了,这正是令许多家长抓耳挠腮的原因。实际上,手机并非洪水猛兽,在互联网时代,上网理应是所有小网民生活的一部分。著名教育专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这句话也可以用来解释孩子与手机的关系。

  问题是,孩子尚小,自制力不强,很容易成为“手机控”。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疫期其实给了孩子化解与手机的“恩怨情仇”一个绝好的契机。以往,孩子是偷着玩手机,任凭家长使出浑身解数,孩子仍然“我自岿然不动”,为什么?心理学中有一种“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逆反心理现象,被称之为“禁果效应”。人们对于那些得不到的东西,会鼓足了劲去争取,像是要和别人做斗争似的。在“禁果效应”之下,孩子都有逆反心理,家长越是压制,孩子越是会抵制这种压制,结果当然是事与愿违。

  放手,有时也是一种教育妙招。孩子在疫期获得了掌控手机的自由,那么,不如将解决手机上瘾问题交给他自己。家长这种做法,无疑是示之以信任,信任是解决一切矛盾纠葛的关口。因为信任,以前亲子之间的心理对抗极可能烟消云散。事实上,不少中学生已经有了内省能力,对沉迷上网的浑浑噩噩,会产生一种意识深处的反思和拷问;小学生虽然懵懂无知,但听从品质普遍高于中学生,家长给予充分的信任,孩子在很多时候也会听从、配合家长的要求。这些,都是孩子自行破解手机上瘾的有利因素。

  经过一个延长假期,中小学生会出现两极分化。为防止因拥有手机掌控自由而放纵,家长可以给孩子以信任,但必须约定,网课以外的时间手机是还给家长,还是继续使用。如果继续使用,则应规定限于查资料、找素材,而刷微信、微博、上网店必须固定时间,玩游戏则只能是亲子互动或限定时间。同时,亲子之间必须针对违反规定行为共同制定双方都认可的处罚措施。

  作为契约双方,亲子都必须树立契约精神,主动、认真履约。但破解孩子手机上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亲子之间通过一段时间的互动和磨合。在这期间,必须态度严肃,严格监督,一丝不苟。在亲子互信基础上,通过双方努力,孩子手机上瘾的毛病就可能戒掉。(范军)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宣传动态

文明公告
本网策划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蜀ICP 备09014459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