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教育时评] 科学教育需要更多“硬核师者”
2020-01-14 14:37: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杭州市桐庐县圆通小学的潘浩是学校的一名科学老师,在近日,不仅学校的学生认识潘浩,他在网络上也被更多人关注到。至今,潘浩已经完成了210多个原创科学小实验,并将这些实验发布到网上,引起了不少人的好奇。(1月13日《北京青年报》) 

  原创一些小科学实验,并在实际教学中予以运用,潘浩老师的事迹之所以引发关注,产生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网红效应,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相比于其他科学老师的教学模式,潘浩老师的科学小实验除了专为上课所需而“按材施教”,而大量自创实验主要来源于生活,比如“会动的小人”“喝水的白菜”,更接地气也更讨孩子喜欢,操作起来相对容易。他原创和改编的小实验不但形式新颖、操作简便,更在于数量不断增加,能满足不同受众的需要。虽非极致,但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尤其是,他那种“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认知与行为,更能获得共鸣。科学思维也叫科学逻辑,是用科学的方法、手段、技能,去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的认知有限,但科学思维则具有无限可能。客观地说,科学思维比科学本身更为重要,具有科学思维的人,才会对科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并致力于自身科学能力的提升,致力于科学研究。 

  在公众科学素养方面,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经达到8.47%,相较于2010年的3.27%已有很大进步。但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公众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0%。与此相比,我们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在几年前,对全国5696名中小学生做过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小学生愿意从事科学相关工作的有52.5%,中学生降到了47.5%。智联招聘也做过一项调查,职场中希望成为技术专家的人里,女性仅有3%,男性也只有7%。 

  公众的整体科学素养虽在提升,而从事科学相关工作的意愿却在不断降低,尤其是具有基础作用的中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随年级升高而降低,这种状况令人忧虑。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校对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和科学习惯的养成缺乏重视,科学教育处于弱势和边缘地位,学生有限的时间也往往被占用。另一方面,中小学科学课“鸡肋化”倾向较为严重,科学课“看多做少”,科学实验没有思维含量,课堂热衷探究已知常识而并非未知结果。 

  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兴趣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年龄越低,其科学兴趣的稳定性越强。科学兴趣的培养、意识的形成和素养的提升,既需要告诉被教育者“为什么”,还要教会他们“怎么干”,在了解基本常识的同时提高动手能力,才能让科学兴趣渐浓而非走向反面。 

  一个好的方法,或者一个“硬核老师”,可以影响和带动一大片人。出于对现状和趋势的焦虑,基于提高学生科学兴趣的紧迫性,我们需要更多像潘浩老师这样的“硬核师者”。这位“硬核师者”对改善优化中小学科学教育模式,具有极其重要的启发意义。(唐伟)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宣传动态

文明公告
本网策划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蜀ICP 备09014459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