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蜀中城事】系列报道之五:北川 文明雨露润羌城

发表时间:2016-12-06 10:11: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中国羌城——北川。

  四川文明网北川讯(文/罗园 图/邓清林)北川,是一座承载了太多故事的城市,它曾经历了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的侵袭,又在废墟上涅槃重生。灾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指示“一定要把北川建设好”,并为北川新县城取名为“永昌”,寓意永远繁荣昌盛。如今,坐落在永昌镇的新北川通过灾后重建,正以崭新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曾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四川省园林县城、第三届四川省文明城市等称号,2015年3月,北川永昌镇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文明村镇”。蜀中城事第五期,带你走进新北川,感受这座在大爱中重生的城市新生力量。(点击查看更多高清大图

  一年一度的羌族新年不仅是羌族一年庆丰收、送祝福、祈福平安的浓重节日,也是北川最盛大的节日之一,每年都会吸引大量的游客。

  城之文化:保护非遗文化 传承民族特色文明

  北川是中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大禹出西羌,生于西川之石纽。”据史籍记载,北川是治水英雄大禹的出生地,石纽就在今日北川的境内。远观北川,依山傍水,红墙灰瓦的安置房错落有致,四座不同风格的桥梁横跨安昌河两岸,纵横交错的街道连接东西南北。

  “5·12”汶川特大地震,不仅使北川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惨重损失,北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受到重创。灾后,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嘱咐“要保护好特有的文化遗产”。2013年1月,由澳门援建的中国最大的羌族民俗博物馆——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面向公众正式开放,它是北川继承和弘扬古羌民俗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

在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各种“复原场景”展示着羌人聚居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景。

  走进这座羌族民俗博物馆,各种“复原场景”展示着羌人聚居区的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景,青山、竹影、大熊猫、金丝猴、珙桐树……山坡上吆牛耕地的羌族汉子,村头树下绣花的羌族妇女,草地上拉着圆圈跳舞的俊男靓女,“议事堂”里聆听族长家训的子孙……我们不禁被这一个个逼真的场景深深吸引。除此之外,博物馆内还珍藏着包括战国、汉朝、明朝、清朝等朝代的陶器、羌绣等,也有近现代的羊皮鼓和猴头帽,以及红军长征在北川战斗时使用过的刀枪。

秀丽精致、色彩鲜明的羌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的文化遗产,也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保护非遗文化,才能传承文明。近年来,北川县坚持长期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文化专家,通过创新举办《禹羌大讲堂》、编制乡土校本教程、编印《羌族日常用语500句》等措施积极保护当地羌族文化。每年定期开展羌族礼仪、羌族习俗、“非遗进校园”等羌族文化常识的传承培训。此外,还对羌歌羌舞、羌族刺绣、羌族皮鼓舞、羌族草编等羌族传统非物质文化进行集中培训指导和现场教授,受益人数达25万人次。北川还利用节庆举办六月六大禹祭祀、沙朗节、古羌民俗文化节、民俗文化大巡游、羌历年千人鼓舞等品牌文化活动。同时通过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力度。

  城之幸福:建设美丽乡村 描绘精神文明建设新画卷

  从北川新县城出发约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桂溪乡渭沟村伊娜羌寨。一座座别致精美的羌族民居坐落在青漪江边,天蓝水清,宛如世外桃源。

  当地村民告诉我们,通往九寨沟、黄龙寺的国际黄金旅游线穿村而过,同时距离桂溪乡20公里处,就是著名的4A级景区“药王谷”。凭着这些区位优势,渭沟村在震后走上了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我们来到村子里的元贵山庄,“庄”里正在搞装修。70多岁的“庄主”杨德秀告诉我们:“我们有24间客房,每个客房都要隔出一个卫生间来,房子装好后,还要安装新彩电。”地震前杨德秀家一年收入最多三四万元,自从开了农家乐,他们的收入翻了近一番。“装修之后的客栈,会迎来更多的客人,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

村房风貌整齐、民风勤劳朴实、环境优美靓丽……北川美丽新村建设让农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发展产业经济带动农民致富也是北川建设新农村的一大特色。香泉乡紫霞村就是一个以香妃枣产业带动全村经济发展的村落。村第一书记黄媛媛告诉我们,紫霞村过去一直以传统农业为主,村民经济效益并不高,为改变这一旧貌,村支两委多方考察、调研,最后决定把香妃枣和高山蔬菜作为主导产业,坚持统一规划、成片成带、梯次推进,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目前,已建成了600余亩香妃枣,羌香猕50余亩,栽种300余亩高山蔬菜,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在路上,我们遇见了70多岁却精神矍铄的的张良金老人,老人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见证了这座村庄从空壳村到产业村的蜕变。去年,在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春节联欢晚会上,张金良老人还带着其他村民表演了秧歌和快板。“现在的生活有滋有味。”

  近年来,北川紧扣美丽乡村建设主题,重保障、建阵地、优民风、养美德,统筹城乡建羌城,坚持以景区理念规划全县,以景点要求建设乡村,打造处处皆美景、人人讲美德的“大美羌城”,建设山清水秀“生态强县”。目前,精神文明建设效果显著,已成功创建2个全国文明村镇、3个省级文明村镇。

  城之模范:选培先进典型 强化核心价值引领

  坐落在新北川县城的北川图书馆被评为“2016年全国最美基层图书馆”。走进图书馆,阵阵书香扑面而来,进门右手边的墙上挂着一幅英模榜,北川县图书馆原馆长李春告诉我们,英模榜上的人是北川人民的好县长——原副县长兰辉。

  2013年5月23日,兰辉在下乡检查道路交通和安全生产工作途中不幸遇难,因公殉职。同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好干部兰辉同志学习。全国各地纷纷掀起了学习兰辉心系群众、为民尽责的公仆情怀,忘我工作、务实进取的“兰辉精神”,争做兰辉式的好干部的热潮。

全国孝心少年任芳芳在央视《寻找最美孝心少年》的节目录制现场。

  今年在中央电视台开展的2016“众里寻你——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大型公益活动颁奖典礼上,13岁的任芳芳用她乐观坚强的笑容感染了在场的观众。任芳芳是北川县安昌镇北山村人,八年前的地震中,任芳芳家的新房被摧毁,所有的一切都被埋在废墟里,只留下了一张旧木床。为了生活,车祸未愈的爸爸外出打工,照顾好奶奶让爸爸安心,成了芳芳心中最重要的事。在芳芳的陪伴下,奶奶的笑容一天天多了起来,爸爸也能安心在外打工。她用最简单而温暖的方式诠释着“孝”的意义,用微薄之力带给耄耋之年的奶奶无限快乐。

  近年来,北川羌族自治县始终把选树道德先进典型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着力点,坚持用身边好人、道德模范先进事迹等开展全民思想道德教育,并在全县成立兰辉基金,帮扶困难的先进模范典型。同时充分发挥羌族“头人”“寨主”的示范引领作用,将羌风民俗融入典型选树活动中,引领精神风尚。此外,强化宣传推动英模精神。目前,先进典型宣讲团已宣讲900余场,听众达8万余人次,涌现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兰辉、全国最美村官肖琳、全国十佳最美孝心少年任芳芳、全国最美孝心少年李瑶、段翔等一批先进模范。

  城之精神:把感恩文化融入志愿服务

  来到新北川,一定要去新生广场。当地人都说,这座广场不仅是他们在羌历年时欢庆节日的场所,还有一些特别的含义。来到新生广场,远远地可以看到一座高高的雕像,这座被命名为《新生》的雕像,寓意着重建后的“新生”以及北川的美好未来。雕像的正面上方是羌族男子的浮雕造型,右下方是一位身着民族服装的羌族母亲造型,左侧还有一个奔跑的孩子。当地人告诉我们,“雕像上的羌族母亲头微侧,望向老北川方向,似在缅怀逝者,而那个孩子正是灾区重建新生的希望。”

北川新县城纪念园英雄广场主体雕塑《新生》,寓意着重建后的“新生”以及北川的美好未来。

在渭沟村的文化广场,矗立着一块感恩文化石,它代表着全村百姓对山东援建者的感激之情。

  听当地人说,新北川有个“羌老头”,对这个名字我们充满好奇。我们来到位于禹龙社区“羌老头”爱心工坊时,天空飘着小雨,几名队员在门外排练舞蹈,这些平均年龄约50岁的队员是“羌老头”爱心工坊文化宣传队的队员。队长贾秀英告诉我们,队员大部分是地震中遇难者的家属,“5.12”地震对他们来说是难以抚平的伤痛,但这些年加入宣传队后,他们走进敬老院、社区开展文艺演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也慢慢从痛苦中走了出来。

在开展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的活动中,北川城区志愿者服务成为新常态,活跃在北川县城的每一处。

  53岁的李自学,是“羌老头”爱心工坊的创立者,震前在北川做物流、装修生意。地震中,李自学一家7口只有他和两个儿子幸存。震后,李自学顾不上失去亲人的悲痛,带领志愿者成功营救上百名受伤和被困群众。“4·20”芦山地震发生后,李自学又带着社区民兵连第一时间来到芦山县城投入到抗震救灾中。

  如今,“羌老头”爱心工坊越来越全面,不但有文化宣传队,也有应急救援队等。李自学希望“羌老头”能够帮助更多的遇难者家属走出阴霾,也希望队伍能够壮大起来,将来走出北川,走出绵阳,帮助更多弱势群体。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展示了中华儿女面对自然灾害的艰难与抗争,是世界级的灾害研究基地和世界级的地震科普教育基地。

“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的设立,提醒着南来北往的人们:有爱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了8年,在新县城20多公里以外的老北川地震遗址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记载着北川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关怀下从涅槃重生的历程,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近年来,新北川始终把感恩文化融入到各项活动中,用北川原生态羌族风情民俗歌舞剧《禹羌部落》,以及大型舞蹈诗剧《大北川》等艺术形式弘扬感恩文化,同时,积极开展“感恩·奋进”主题宣讲教育活动,用党和国家的关心关怀、社会各界的无私大爱,以及北川的巨变,引导广大群众知恩、懂恩、感恩,树立文明诚信、自立自强、加快发展的观念。

  【文明网说】

  “5.12”汶川特大地震过去了8年,8年间,大爱一直汇聚在北川,并逐渐将人们心中的阴霾驱散开。从废墟中走出来的北川人并没有忘本,在新北川,我们见到了曾在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三天三夜后被救出,后辗转全国各地治疗逐渐恢复健康的北川县原图书馆馆长李春;在渭沟村,我们看到了矗立在文化广场上的感恩文化石;还遇到了总是第一时间驰援灾区的“羌老头”李自学,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回报着曾经给予这片土地无私大爱的人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一座充满爱与感恩的城市,有形的载体与无形的精神力量,让新北川的文明程度正在持续提升。

  蜀中城事系列报道之四:江油 “诗城”再挥毫 抒写文明风

  蜀中城事系列报道之三:泸州 酒城谱写文明歌

  蜀中城事系列报道之二:简阳 一座文明照耀下的阳光之城

  蜀中城市系列报道之一:都江堰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

编辑:编辑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