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原创评论] 让“非遗公开课”常态化公开下去
2020-03-19 11:31: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在川菜大厨的指导下,我终于做了一道正宗的萝卜连锅汤……”近日,四川成都网友“喜洋洋”在朋友圈晒出她的美食图片,看上去品相不错。2月14日以来,蜀绣、道明竹编、川菜、青城武术、成都漆艺等四川非遗项目纷纷亮相 四川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非遗公开课”,蜀绣国家级传承人孟德芝、道明竹编传承人杨隆梅等在视频中公开授课,催生了不少美食“大厨”、手工“大师”甚至武林“高手”,让“宅”家抗疫的网友多了乐趣,也让非遗为更多人熟悉。(3月18日《农民日报》)

  不同于以往的非遗展或非遗进社区表演,四川相关部门此次录制推出的“非遗公开课”以实用为主,引起不少网友的关注,尤其是剪纸、川菜、扎染等原材料简单易寻的项目,在网上备受追捧。这些“非遗公开课”的确令人大开眼界、眼花缭乱,展现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一下子拉近了非遗与网友的距离。这种文化传播方式值得肯定和推广,希望这样的“非遗公开课”能够永久在线,常态化开展。

  我国非遗项目众多,很多地方都有具有本土特色的非遗项目和文化。但是长期以来,这些文化遗产大多处于“沉睡”状态,即便展示也往往是静态的,而且可能轻描淡写、草草收场。比如,一些地方只是展现非遗产品,却没有展现产品的制作过程,这就导致公众对非遗“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知道非遗产品如何生产和制作,更遑论得知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这对非遗的传承,显然是一个严重的缺陷。

  如今,四川通过录制“非遗公开课”的方式,将当地的一些非遗项目进行全方位、无保留地展示,不仅是对公众文化需要的一种尊重和满足,也是一种文化开放和自信的展现。要知道,一些地方可能认为非遗是地方秘密,不愿意公开展示生产制作过程。这是一种狭隘的文化观念,不利于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

  四川“非遗公开课”受到网友追捧,原因有三:一是形式新颖,能够快速吸引和锁定网友的目光。非遗大家并不陌生,但是“非遗公开课”却不多见,这种形式给人一种新鲜感,犹如观看了一场魔术表演,观众迫切想知道魔术背后隐藏的秘密,而公开课就是对“魔术”的揭秘过程,自然能够吸引网友的关注;二是“非遗公开课”正好利用了疫情期间的宅家时机。为了疫情防控,很多人足不出户,在家里无所事事,“非遗公开课”的出现正好填补这段时间空白,让很多人找到生活的乐趣,自然而然地爱上这种方式;其三,这次开展公开课的非遗项目都是四川的重点非遗项目,蜀绣、道明竹编、川菜、青城武术、成都漆艺等,在全国和全球都十分闻名,可以说是四川的标签,一些项目的制作原料简单可取,制作也并不复杂,再加上非遗传承人声情并茂的讲解,接地气,简单易学,很多网友一学就会,可操作性强,因此能够快速俘获人心。

  “非遗公开课”深受公众和网友欢迎,这也给相关方面以启示:继续保留“非遗公开课”,不断借助网络公开课推出更多非遗项目。这次“非遗公开课”很受欢迎,有效利用了疫情禁足的时间。在疫情结束后继续开展“非遗公开课”,还需要不断丰富和充实公开课的内容,增强互动性和吸引力,这样才能保持公开课的持久稳定收视率和关注度。

  当然,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的做法无疑给其他地方提供了借鉴。可喜的是,这段时间,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也推出了系列短片《抗击疫情 北京非遗公开课》,公开课每集不超过5分钟,让神秘而遥远的古老技艺走进人们的生活,更让零基础市民轻松上手跟学。“非遗公开课”应该越来越多。(刘剑飞)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宣传动态

文明公告
本网策划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蜀ICP 备09014459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