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德阳罗江: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诗 把身边的风景变成远方
2021-09-24 17:26: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四川文明网德阳讯(陈斯)当代著名诗人舒婷对罗江说过:“这里的风吹过,都有诗歌的浓郁。”是的,罗江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凡名流入蜀,必至其地,至必有诗”。

  9月22日晚,以“仰望百年丰碑 诗歌丰收大地”为主题的2021中国农民丰收节诗歌大会暨“中国·罗江诗歌节”在德阳市罗江区景乐广场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齐聚罗江,用诗歌为丰收喝彩。

 

  这里有着浓郁的诗歌基因 

  它源于李调元,公元1734年,罗江出了个旷代诗人李调元。公元1948年,罗江鄢家乡诞生了四川第一个农民诗社云峰诗社。公元2008年,中国现代诗歌博物馆矗立于罗江秀龙山马尾松林。在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进的新时代,这里始终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建设“中国幸福家园”的伟大征程中,昂扬斗志、胸怀诗意,用原汁原味的词语,表达对生活、对土地、对生命的朴实情感和真实感受,用自己的坚持和感悟,完成着奋斗历程的自我书写。透过他们的作品,我们聆听到了这个时代、这个社会变化的声音。

  自1996年复县后,罗江县委、县政府坚持“文化立县”发展理念,为继承优秀的诗歌文化传统,促进诗歌繁荣,讴歌伟大时代,打造城市精神名片,确定自2006年开始举办中国·罗江诗歌节,每两年一届,由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四川省作家协会《星星》诗刊杂志社指导并主办,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作家协会、中共德阳市委宣传部先后参与主办。

  十几年来,中国·罗江诗歌节已经成功举办7届。由于不懈的坚持和与时俱进的创新,中国·罗江诗歌节已经成为罗江乃至德阳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与时代主旋律同频共振 

  自2006年至2021年,历届罗江诗歌节的主题都贯穿着诗意、和谐、幸福等,关注着罗江的和谐社会、新农村、幸福家园、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点点滴滴。

  15年来,中国·罗江诗歌节致力于中国当代诗歌的振兴和繁荣。

  这些年来,在《诗刊》《星星》两家诗刊社的主导和号召下,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作家和主流文艺期刊的“当家人”等700余人次先后来到罗江,他们在这里采风、研讨,共襄中国当代诗歌的振兴和繁荣。

  历届诗歌节先后举办了“相约罗江”诗人座谈会、“诗歌的现实关注与现代性”学术研讨会、当代诗歌论坛、微博时代的诗歌传播论坛、“记住乡愁”诗歌创作论坛、乡土诗歌创作主题演讲。

  这有力地弘扬了中国当代诗歌的主旋律,推动了中国当代诗歌的振兴和繁荣,也使中国·罗江诗歌节在全国众多的诗歌节中脱颖而出。

 

  传承和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作为四川历史文化名城,罗江的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历届中国·罗江诗歌节也注重走出高雅的艺术殿堂,将目光投向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中国·罗江诗歌节十几年的历程中,举办了李调元学术研讨会两次,出版两部研究成果专辑,举办调元饮食文化节两届,为罗江打造“川菜川剧之乡”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每届诗歌节期间,罗江都举办诗歌朗诵比赛决赛,莅临罗江的诗人、作家都为罗江诗歌的浓郁氛围所感动。

  在诗歌节的影响下,2007年6月,中断近60年的罗江本土农民诗社—云峰诗社恢复活动,诗人已经发展到60余人,其中既有八旬老翁,也有十龄儿童,他们用诗歌充实平凡生活,用韵律和谐劳动节奏,诗歌成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地方文化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乘着诗歌节的翅膀,罗江面向全国,努力打好“诗歌文化”牌,全方位展示罗江人文历史、特色旅游、投资环境,树立了罗江的良好形象,对外影响力和投资吸引力逐渐增强。

  自2006年到2021年,罗江已经成功承办了7届“中国·罗江诗歌节”。每一届诗歌节都以诗歌为媒,用不同的主题把县委、县政府当前重点工作与诗歌文化结合起来,破解发展难题,推进“中国幸福家园”建设,向全国人民展示了罗江的精神,扩大了罗江的对外影响力,活跃了罗江群众文化发展,推动了罗江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而诗歌则是罗江的文化名片。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罗江坚持“文旅活区”的发展道路,不断拓展地方文化内涵,不断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罗江诗歌节不但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品牌,也成了罗江的一个重要文化地标。

  人们常说,到不了的都叫远方,渴望而不可得的生活都被写成了诗。在罗江这个小城,有离你很近的理想生活,邀上三五好友,在这里来探寻三国遗迹、寻找记忆乡愁、觅拾人间美味、邂逅生命美好,把闲暇的生活过成一首舒缓的歌。

  这就是罗江,让你把平凡的日子过成诗,把身边的风景变成远方。

编辑:李尚维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宣传动态

文明公告
本网策划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蜀ICP 备09014459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