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成长时评]“对联评语”是对文化传承的创新
2020-01-07 11:19: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进入学期末,老师们都有个“大任务”——写期末评语。这几天,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的王杨军老师也在给学生写评语。王老师的评语有点特别,因为评语竟然都是对联!因为对联写得走心,王老师的语文课视频,在抖音上也火了。(1月6日《钱江晚报》) 

  用对联这一传统的文化形式写期末评语,确实是创新之举。事实上,“对联评语”源于王老师深厚的文化功底和对语文教育的用心。据报道,王老师是学校有名的才子,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很有研究。他爱好书法、朗诵,对古文字学特别感兴趣。在语文课堂里,他也会把自己的研究融入进去。比如,在讲易错字时,王老师不会让学生枯燥地反复抄写,而是从该字的起源讲起,孩子们了解来龙去脉后,印象极深,不需要太多练习,也不会出错。为了让学生提升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他也花了很多心思,录制了一些有趣的微课。 

  作为一位语文老师,王老师希望用好玩的方式,尽可能让每个孩子喜欢上我国传统文化。正是怀着这样的初衷,在写期末评语之际,他想到了“对联评语”这一形式,并结合孩子的个性、在一学期里获得的成绩和亮点、对未来的希望等进行创作。35个孩子,需要写35副对联,量很大,非常不容易。王老师早早就开始准备,陆续写了一些,比如,“有智有品,两心俱热深得师友交口称赞;有勇有谋,一骑当先引领班级奋蹄奔腾”;又如,“小巧如莺,心灵与形体一样楚楚动人;大智若愚,成绩与身高一道节节上升”。精彩的对联作品引人入胜,文学美感与教育期待完美融合,可见王老师用心程度之深。这同样是一种因材施教,独特的“对联评语”将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教师与学生“有效接触”的时间比较长,甚至远远多于家长,老师也容易用自己的情感、意志、行为去熏陶和影响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对对联成为班里的特色活动。孩子们从初一开始接触对联,非常爱“玩一把”,刚开始不大工整,现在已经信手拈来,经常会惊艳众人,几乎个个都是“对联小能手”。对学业繁忙的学生而言,对对联既能感受文化之美,也能调节气氛。 

  更值得点赞的是,王老师把对联这一形式活学活用。他鼓励学生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拿前几天的2020主题对联创作互动来说,学生从名人名言到古诗词甚至电视栏目中找到灵感,创作出优秀的对联作品。古今融合,寓教于乐,师生互动佳作频出,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文化潜力,另一方面表明了良师引导的重要性。 

  创作对联是古诗词综合能力的一种运用,要有一定积累,也是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体现。温文尔雅的王老师充分借助对联这一古典文化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悟语文魅力,又借助“对联评语”传递殷殷期待,彰显语文教育的创新与美好,让我们为王老师的“对联评语”点赞!(宋雨霜)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宣传动态

文明公告
本网策划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蜀ICP 备09014459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