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原创评论]“公众考古模式”可以多一些
2020-11-13 17:12: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河南安阳即将开启“公众考古模式”。河南省政府新闻办12日举行发布会,向外界介绍招募考古志愿者相关事宜。此次招募活动从11月30日起接受报名,至2021年12月31日结束。凡是热爱考古事业、本科及以上学历、身体健康、年满18周岁等,均可报名。招募人数不限。(11月12日中国新闻网)

  “公众考古模式”是相对于职业、专业考古模式而言的,有研究者称,这种模式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近年来,我国在“公众考古模式”上有所探索,但基本仅限于在某一天开放考古现场,让部分有兴趣的老百姓参观,与专业考古人员交流,聆听对考古过程和文化遗产的解释;最近一两年来,一些考古活动还被搬上“云端”进行直播,让网友参与“云考古”。这些基本不是真正意义的“公众考古”。

  不过,也有个别考古活动采取过“公众考古模式”。比如,2017年1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出“招募令”,在全国范围内招募“江口沉银遗址”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的志愿者,最终从1200多人中选出15名来自于不同专业、不同地区的志愿者,亲身参与考古工作的各个环节,享受考古过程,体验考古乐趣。志愿者们都是年轻人,考古的相关信息通过他们传递给同龄人,“公众考古”不再停留在形式上。

  “公众考古模式”可以多一些。这种模式有助于揭开考古的神秘面纱,澄清“考古是什么”以及“考古在干什么”等。近年来,“盗墓”题材的小说、游戏、影视剧等层出不穷,让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误以为考古即是持证“挖宝”与法律允许的“盗墓”。这其实是对考古的工作性质、工作方法不够了解,对考古价值的认识不够正确造成的。多多开展“公众考古”,越来越多的人就知道考古的意义之所在。

  这种模式能让更多公众了解到真正的文物,从而热爱、珍惜文物,并立志保护珍贵文物,弘扬传统文化,守护民族根脉。我们去博物馆观赏文物,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其中一些文物还是复制品,甚至出现纯复制品的展览,对文物的热爱与敬畏大打折扣。而走进考古现场感知文物,用一位“公众考古”志愿者的话来说,就非常震撼,古朴的花纹、岁月的侵蚀,真的像是在诉说历史,对文物的敬畏油然而生。

  “公众考古模式”也有助于弥补专业考古力量的不足。长期以来,在考古专业人员“自娱自乐”、考古工作“高高在上”的背后,隐藏着考古专业人才十分缺乏的困境,边疆地区、基层考古人才尤为匮乏。在这种情况下,打通专业知识与考古欲望的壁垒,搭建考古学家与公众之间的合作桥梁,让有兴趣的志愿者参与到考古中来,就是解决人才问题的有益路径。公众的理解支持是文物考古事业进步的基础。

  期待有更多地方像安阳一样开启“公众考古模式”。当然,前提条件是,对考古志愿者加以一定的培训,在考古现场加以足够的指导。正如一论者所说,公众可以参与考古发掘,但是,何种程度的参与,参与哪个过程的发掘,参与的社会群体等,都是值得探讨的。(何勇海)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宣传动态

文明公告
本网策划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蜀ICP 备09014459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