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双城+志愿”,让1+1>2
2020-05-28 09:57:00 四川日报
分享到手机

  5月20日,合江县的青年志愿者开展“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川渝“河小青”保护长江行动。 图片由共青团泸州市委提供

川渝“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川渝“河小青”保护长江行动启动现场。

  谋合作

  调研、考察、座谈……5月15日下午,一队来自共青团重庆市永川区委的客人,走进了共青团泸州市委,看阵地、看项目、谈合作、聊经验……离开时,大家脸上都挂满笑容。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川渝两地各级团委积极行动起来,这样的互访在最近两个月已多次出现。泸州是四川最接近重庆的地区之一,当地老百姓有句口头禅:“天气预报,要泸渝两个地方都看才准确”,形象地道出了泸州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特殊地位。

  在川渝地区的各级团委合作中,志愿服务无疑是一个热点领域。记者近日走进泸州,对当地在川渝志愿服务合作中的探索进行了解。

  合作第一步

  ●川渝两地青年志愿者共同启动“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川渝“河小青”保护长江行动。两地在强化结构、加强培训、丰富活动、强化宣传、群策群力等多个方面作出一系列具体安排,确保项目制度化常态化

  不止一步

  ●泸州,重庆江津、永川、荣昌四地将在青年思想政治引领、青年就业创业、青年志愿服务、青年培养共建以及青年相互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团省委划出全省共青团近期重点工作,“积极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占据七项重点工作其二。两项工作的结合,期待能产生1加1大于2的效果

  合作

  志愿服务项目成切入点

  “这群娃娃值得表扬!”5月20日,泸州市合江县长江岸边,一群名叫“河小青”的志愿者的出现,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当天上午,“河小青”们兵分两路,分别从合江县城的音乐喷泉下行河段和马街桥头三江交汇处开始,沿着河边开展环境卫生清理,大家手持夹子、垃圾袋,将路面和河岸周边的饮料瓶、塑料袋、烟头等废弃垃圾清捡干净。

  这样的巡河志愿服务,近年来在合江县并不少见,“以前多是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比如环保周、志愿者日等。从上个月开始,我们和重庆方面计划把频率固定下来,每月至少开展一次。”共青团合江县委副书记牟炼的一句话,透露出一个重要变化——以后这样的巡河志愿服务,川渝两地会常态化合作开展。

  这个变化从何而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重要的大背景。从4月开始,为积极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青团四川省委联合共青团重庆市委,聚焦青少年思想引领、协同创新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助力乡村振兴、开放平台打造、区域协调发展“六大合作领域”,计划实施川渝青少年思想引领计划、川渝青年就业创业计划、川渝青年志愿服务计划、川渝共青团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川渝共青团工作平台联建计划、川渝青少年交流互促计划“六项行动计划”,推动川渝共青团构建横向联动、定期会商、运转高效的合作机制。

  这其中,志愿服务成为最先迈出步伐的领域。“合作需要切入点,‘河小青’志愿服务两地都有开展,双方一拍即合。”共青团泸州市委书记王波说。

  4月26日,川渝两地青年志愿者共同启动“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川渝“河小青”保护长江行动。为志愿服务队授旗、发出联合倡议、双方志愿者一起行动……川渝两地的志愿服务合作就这样迈出了第一步。

  合作并非一时兴起。为保障这项志愿服务项目的制度化常态化,共青团泸州市委与共青团重庆市永川区委现场签订《“同饮一江水 共护母亲河”永泸两地“河小青”保护长江行动协议书》。协议涵盖搭建平台、强化结构、加强培训、丰富活动、强化宣传、群策群力等多个方面,并作出一系列具体安排,包括成立永泸两地“河小青”志愿服务队(组织)联席会,联席会每半年召开一次,将及时研究解决永泸两地“河小青”志愿服务队(组织)和保护长江行动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两地“河小青”工作水平;引导永泸两地“河小青”志愿者当好河长“四员”——宣传员、巡查员、信息员和联络员;开展永泸两地“河小青”骨干志愿者培训和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共同开发永泸两地“河小青”志愿服务新项目等。

  期待

  带出更多合作的可能

  5月20日合江县的巡河志愿服务,已是近一个月内开展的第二次。“立足两地现有品牌工作和成熟经验,我们集中资源力量争取在志愿服务领域首先打造一到两项有特色、有亮点、有实效的重点项目和拳头产品。”共青团四川省委相关负责人说,除了打造品牌项目,川渝“河小青”保护长江行动的顺利常态化开展,也牵出川渝两地志愿服务合作的更多可能。

  目前,川渝两地相关团委已签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江永荣四地青年发展合作方案》,共青团泸州市委与共青团重庆市江津区委、共青团重庆市永川区委、共青团重庆市荣昌区委,将在青年思想政治引领、青年就业创业、青年志愿服务、青年培养共建以及青年相互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蓝图已然绘就,具体的合作举措也逐渐明晰。《方案》约定,四地加强青年志愿服务合作交流,定期在志愿服务组织队伍建设、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文化等方面举办交流活动,推进暑期“三下乡”等志愿服务活动,共同打造青年志愿服务区域高地;泸州青年志愿者学院开展四地青年志愿者骨干培训,共同推进四地青年志愿者队伍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水平;推动四地联建抢险救援、生态环保等专业志愿服务队,联动开展青年志愿服务,在关键时刻冲锋在前发挥作用;在重大赛事、活动中,推动四地跨区域协调青年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

  这其中,有一个亮点引起广泛关注——泸州青年志愿者学院将开展四地青年志愿者骨干培训。这是川渝“河小青”保护长江行动之后,两地碰撞出的又一个火花。

  今年1月,共青团泸州市委和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成立了泸州青年志愿者学院,这是我省启动青年志愿服务制度改革以后,6个试点城市中,除成都以外最早建立的青年志愿者学院,也是最早开始青年志愿者骨干培训的学院。“立足泸州、服务川渝滇黔相关市州,努力建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志愿者培训中心、志愿服务理论研究中心。”学院的定位和发展目标非常清晰。

  “这次来泸州,重点之一就是看看青年志愿者学院。”5月15日下午,来到共青团泸州市委考察调研的共青团重庆市永川区委书记陈小武,对泸州青年志愿者学院给予了重点关注,“这种培养青年志愿者骨干的做法很新颖,我们也考虑办一个。”类似的声音,在此前的泸江永荣四地团委高频次互访中,曾多次出现。

  “其实,学习是双向的。”王波直言,小到项目研发,大到工作制度,通过互访大家都发现了对方不少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在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我们找到了志愿服务这个合作点,而这样的合作,也能反过来积极推动我们的青年志愿服务制度改革试点。”

  目标

  促进更多的青年参与进来

  5月6日上午,共青团四川省委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对全省共青团重点工作进行研究部署,“积极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占据七项重点工作其二。“期待两个工作的结合,能产生1加1大于2的效果。”共青团四川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具体的效果,其实已经在不少细微之处体现出来。王亚男和郑嬉是合江县望龙中学的两名青年教师,也是参与了川渝“河小青”保护长江行动的青年志愿者。“风吹日晒,好几公里的徒步,一次次弯腰……”王亚男说,不亲身体验,体会不到这种志愿服务的辛苦和意义。“同时,也能进一步感悟自己与自然、与城市的关系,去思考自己能为此做些什么。”郑嬉说,这是两人参加完巡河志愿服务后的共同感受,“志愿服务是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

  回到学校后两人一合计,决定从志愿服务的参与者转身成为志愿服务的组织者。5月1日,两人组织号召了学校里的30余名团员,对学校周边的水沟进行了清扫。“有些心得体会是书本给不了的,必须亲身实践才行,志愿服务就是如此。”王亚男说,这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自己今后会经常组织开展,让更多的孩子在活动中增进与大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的理念,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收获更多社会参与感和获得感。

  一个小小的场景,将川渝两地志愿服务合作的现实效果和美好前景呈现出来。更好引导青年、更好服务青年,通过志愿服务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两地团委的共识和目标。

  5月6日的会议提出了一组四川省青年志愿服务制度改革阶段性目标数据:今年底,泸州、成都等6个试点地区注册青年志愿者人数达到100万、推动18岁以上在校大学生全部入驻平台成为注册志愿者等。目标宏大但并非难以实现,川渝两地的合作,让目标的达成更添几分底气。

  这其中,泸州市目前现有注册青年志愿者10万人,到2022年底目标达到30万人。为了目标的实现,泸州的相关探索不断推进。泸州市西南商贸城是一个大型综合类批发市场,紧邻西南医科大学、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目前,共青团泸州市龙马潭区委在这里打造了共青团服务青年实体门店“子午青年圈”,志愿服务是其提供的4大服务之一,留守儿童、困境少年、法治宣传、心理教育、特殊教育……目前,这里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已经相当丰富,“以此提升周边青年的归属感,也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带动更多青年参与进来。”据共青团泸州市龙马潭区委副书记张玉婷介绍,门店落成以来,已经引导周边6000余名青年注册成为青年志愿者。

  “这仅仅是我们的探索,相信随着川渝两地志愿服务合作的广泛开展,我们也能学习到更多的先进理念和方式方法,进一步推动改革,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谈及未来,王波充满期待。(记者 黄大海 吴浩)

编辑:刘亚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宣传动态

文明公告
本网策划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蜀ICP 备09014459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