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让全川人民的生活越过越安逸

发表时间:2018-02-12 08:12:00    来源:四川日报

——奋力书写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的时代答卷(八)

  2017年4月18日,昭觉县特布洛乡呷租居坡村“一村一幼”教学点正在上课。自凉山州实施“一村一幼”工程以来,截至2017年12月底,共开办村级幼教点3059个,设立教学班3925个,解决了农村幼儿11.74万人的学前教育。 记者 王云摄(资料图片)

  2月6日,省两会闭幕后第5天,四川省2018年十项民生工程及20件民生实事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各级财政计划安排1017.94亿元用于这份“民生大礼包”。

  把时间再向前推移至1月18日,两个消息温暖人心:全国首批第三代社保卡率先在四川试点启用,6014余万持卡人可享102项服务;全省卫生计生工作会议透露,四川省已建医联体747个,覆盖2603个医疗机构,基层群众基本实现不出远门就能享受大医院服务。

  事关民生,只争朝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定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写入党章,意义重大而深远。

  对四川而言,面对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省情,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奋斗目标,时间紧任务重。省委明确提出,发展的过程就是改善民生的过程,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四川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让发展成果惠及全省人民群众,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子越过越安逸。

  提升高度

  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勤春来早,家和喜事多。立春后,苍溪县石门乡杨河村村民杨华奎望着屋外茂盛的猕猴桃林,喜悦地盘算新一年收成。杨华奎种了10年猕猴桃,去年亩产终于突破千斤,一下达到1600斤,一等品比例占到了60%,“收入翻了番,明年一定奔小康。”

  随着四川省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杨华奎向往的美好生活正变得触手可及。

  近日,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创新时代“三农”全面发展新局面的意见》发布,对谋划新时代乡村振兴作出全面部署,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文件提出,到2020年,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

  苍溪县是我国猕猴桃主要产区之一,全县有9万多农户从事猕猴桃种植,猕猴桃总产值60亿元,是带动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苍溪县决定“用科学的方式种植猕猴桃”,为猕猴桃产业园建起总长度达300多公里的防风林。

  农业发展起来,农民才能富起来,杨华奎成了第一批科学种植猕猴桃的受益者。

  喜事也发生在眉山市彭山区义和乡岐山村。

  2月6日,村里几栋新房前,火红的春联已经贴好,腊肉香肠挂满屋檐。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当天上午,13户贫困户集中搬进这个名叫“福苑”的新居。“下一步,要养好土猪、土鸡,还要管好坡上的柑橘,大家的荷包就能鼓起来。”贫困户郑永奎信心满满。

  去年,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9.65万户、33万人搬进新居。今年,四川省还将在18个市(州)、122个县(市、区)继续实施这一惠民政策,惠及34万贫困人口。

  保障和改善民生,致富奔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省委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念兹在兹,唯此为大,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四川省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50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171万人,今年明确再让100万人口走出贫困。

  喜事还发生在丹巴县巴底乡色足村藏族村民安泰和足满夫妻身上。2月10日,他们收拾行装,带着全村人的祝福,出发去省城过年。他们的女儿肖芳是成都地铁司机,工作7年,春节从未离开工作岗位。今年春节,女儿决定把他们接到成都一起过年。

  肖芳原本初中辍学打工,四川省在藏区实施的“9+3”免费职业教育让她重回学校,并成长为全国第一个藏族地铁女司机,还成为全省劳动模范、省人大代表。

  治蜀兴川每一项发展大计的制定出台,每一项务实举措的推动实施,无不以“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为价值取向,不断改善着一个又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

  刚刚闭幕的省两会明确指出“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要坚持6个必须: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聚焦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必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努力让全省人民享受多彩文化生活;必须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更好满足全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坚定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必须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实迈步在为人民谋幸福的大道上。

  干有力度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民生无小事,当求细与实。洗手有热水,室内有空调和WiFi。几天前,乐山中心城区东坡文化广场一批新公共厕所投入使用,整洁新颖的环境引得市民和游客点赞。

  同样的场景还出现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成自泸高速服务区、海螺沟景区等地。

  小厕所,关系着大民生。根据部署,四川从2015年起大力推进“厕所革命”。今年还将新改建厕所5022座,到2020年新建改建厕所19307座。推进“厕所革命”,同样被列入2018年度20件民生实事中。

  做到细与实,才可能更深入地触摸到民生需求,才可能让民众有实打实的获得感。

  细处,为群众考虑得更周全。今年春节前,全省工程建设领域持续开展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专项整治。四川省建筑业从业人员约400万人是农村转移劳动力,确保他们拿到辛苦一年的“收成”,数百万家庭才能欢度佳节。

  实处,工作舍得下功夫。新年伊始,成都再向让群众跑断腿的“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开刀,将把行政机关证明事项减少至12项。同样,“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少烦心”写入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

  细看刚刚出炉的《2018年全省十项民生工程及20件民生实事实施方案》,细与实的风格更加突出。

  除了“厕所革命”,还包括改造3万张农村公办养老机构床位、力争完成40万户农村土坯房改造、支持建设1万套农村教师周转宿舍、支持深度贫困县寄宿制学校宿舍建设等。

  民生实事的细与实,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细与实,是党委政府工作作风的细与实。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立足省情,四川省民生工作持续有力推进,重点分明,步履铿锵。

  注重向困难群众和困难地区倾斜。今年的20件民生实事中,绝大部分与扶贫直接相关,在继续实行“代缴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的基础上,将“代缴贫困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列入民生实事。“初步算了一下,我们村又增加近50人能受益。”理塘县中木拉乡乃沙村村支部书记昂旺彭措说。

  注重突出当前热点问题。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居住等方面的事情,是党委、政府民生工作的着力重点。

  注重物质与精神需求兼顾。目前,四川省各级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体系建设,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等都列出详细清单。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细实之处,力度彰显。医疗方面,四川省在全国率先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率先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统收统支的省级统筹制度,率先实行退役军人养老保险关系省级统接统转办法,率先接受人社部全民参保登记工作评估并获得通过,率先接入国家异地就医结算系统。

  教育方面,为解决民族地区教育体系中突出短板——学前教育问题,四川在彝区13县率先启动“一村一幼”计划,去年又扩展到全省民族地区51个县(市),构建起全面覆盖县、乡、村三级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今年,四川省要在民族自治地区所有行政村全面实施学前双语教育,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交通方面,“蜀道难”变“蜀道通”“蜀道畅”,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820公里,21个市州均通达高速公路,新改建农村公路2.7万公里;成都成为国内航空“第四城”;货轮载着丰富的“四川造”产品从长江头驶向长江尾;呼啸的“复兴号”高铁列车,让四川与首都的距离更近了。

  贵在温度

  多解民生之忧,多谋民生之利,四川省财政保民生支出长期稳定在65%左右,民生改善暖民心

  民生有温度,幸福有盼头。2月8日,寒潮过后的暖阳照在成都市郫都区白云村口。当天,上千名回迁村民在村里摆下180桌坝坝宴,庆贺新村建成并喜迎新年。

  “咸烧白蒸好嘞,上桌!”上菜师傅吆喝着,在一张张圆桌之间穿梭。24道传统家常菜,富含了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享受着传统“九大碗”的美味,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新房的装修。

  村民薛成达和老伴刘德秀如愿分到二楼的两室一厅,南北通透,采光明亮,“喜欢得不得了,赶紧就装修了。”

  如今的白云村,通过产业引领、新村再造发生大变化。按照“田园、乐园、家园三位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目标,白云村将会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环境优美、居家幸福的美丽新村。

  民生温度,同样暖在罗德政的身上。罗德政是德阳市旌阳区危房改造户,“在土坯房里住了几十年”,这个春节他将在新家里过,“新房更敞亮、更暖和,巴适!”

  受各种因素制约,四川尚有部分农民住在土坯房里。农村土坯房改造是一件关系全省广大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农村整体面貌的大事,四川省今年的十项民生工程中,在继续实施危旧棚户区、农村危房改造的基础上,新增“土坯房改造”项目,以补助、贴息等方式,推动40万户农村土坯房有效改造。

  在广安市广安区龙安乡革新村,第一书记张译文晒出民生“成绩单”:运用产业扶持基金,村上一口气发展1000多亩优质水果龙安柚,预计明年挂果,“仅靠这一项,村里贫困户每年人均可增收3000元。”

  民生要有温度,投入必不可少。连续多年,保民生成为四川省财政支出中最大的部分,长期稳定在65%左右。去年全省保民生支出达5646亿元,较上年增加440亿元,主要用于保障教育、卫生、社保等民生领域。

  民生投入涨上去,“三公”经费减下来。5年来,四川省“三公”经费减少一半。

  省下来的钱要怎么用?秉承一个理念,减下来的钱,都投入到民生领域。省直机关公车改革中,被取消车辆公开拍卖所得的7500万元,全部用于全省88个贫困县的教育和卫生扶贫救助基金;从省级部门经费中“抠”出5亿元,全部用于支持社会养老机构新增养老床位5万张……

  一组组数据亮出:2017年减税降费超过900亿元,出台降低企业成本35条举措和电价改革10项措施,为企业降成本675亿元;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全面取消;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省设行政许可仅保留5项,省设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提前两年实现“零收费”……

  今年实施的十项民生工程及20件民生实事,再送温暖的民生“大礼包”:

  看就业——就业促进工程方面,今年全省计划城镇新增就业8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6万人等;

  看扶贫——扶持9万名农村残疾人发展生产,为符合条件的建档困难职工每人每年提供生活和医疗救助等;

  看教育——减免非民族地区2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在园幼儿保教费,在义务教育“三免”基础上,为120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助等;

  ……

  厚积深度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政策叠加,久久为功,坚持可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之所望,政必有为。2月7日,平昌县云台镇龙尾村,村支书王少东起个大早,“去几个留守儿童家,看看家长回来没,年后有什么打算。”

  秦巴山区深处的龙尾村,靠发展乡村旅游,曾经外出的800多人中已有近半回流。如今村小恢复上课,目前有3个班50多个学生。“照顾好孩子们,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问百姓冷暖,解群众烦忧,全省党员干部从未停歇。

  多年前,马尔康市松岗镇洛威村的泽郎乓患上高血压,需定期检查,但光骑马坐车到县城就得半天时间。“现在镇卫生院的医生每月都来给我检查,降压药的价格也降了不少。”泽郎乓说,看病的负担一年比一年轻。

  “大病不出州,小病不出县,常见病不出乡”,今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推进健康四川建设,完善规范医联体,巩固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2月5日,眉山市东坡区大北街社区一小区内,跳完广场舞的张晓源感慨:“以前的社区就三个字,脏乱差。”作为“三无”老旧院落,居民安全感和满意度低。如何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专业化水平?大北街社区尝试将社区居民自治、科技智治、群防群治“三治”并举,引导居民积极参与。一系列探索实践,该小区两年来矛盾纠纷化解率均达100%,治安和刑事案件实现“零发案”。

  “自从有了‘雪亮工程’,看门狗都‘下岗’了。”闫秀春是通江县大兴乡贾家梁村村民。她说,通过村里安装的监控,几里外产业园里的蒜苗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一项权威调查数据显示,四川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由2013年的83%上升到2017年的91%。满意,显现出党和群众鱼水情深的融洽关系。

  党的十九大作出重大论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

  如何才能做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唯有贴近民心,久久为功。

  让张晓源和闫秀春感到舒适和安全的不是应急式的行动,而是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整体推进;保障泽郎乓的不是一时的医疗救助,而是四川省加快构建的包括医疗在内的公共服务体系支撑。

  梳理今年的民生举措,着力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把教育、医疗、社保、社会救助、文化体育等重点领域的民生改善往细处做、向深处推,事事回应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待:扶持9万农村残疾人发展生产,民族自治地区全面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建设2980个城乡社区儿童之家,解决1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问题,免费开放202个图书馆……

  刚刚结束的省两会绘就全省民生工作的持续追求目标:让群众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好的教育、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自然生态、更公平的社会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子越过越安逸。

  安其居,畅其行,乐其业,授其教,医其病,养其老……在48.6万平方公里的巴蜀大地上,一幅暖心画面徐徐铺开。(记者 邓嗣华 阮长安 蒋君芳 庞峰伟)

编辑:王静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