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十九大代表风采(三):为困难群众的美好生活坚守基层的脱贫致富领路人
2017-10-18 18:46: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四川文明网成都讯(周洁)盛世迎盛会,共赴新征程。10月16日下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四川代表团带着全川476万党员和9100多万父老乡亲的嘱托和期待,豪情满怀从成都启程,顺利抵京。在这73名代表中,有25名来自生产和工作一线的党员,他们是全省各条战线共产党员中的优秀分子,具有先进性和广泛代表性。

  在他们中,有一群来自基层的党员干部。“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是他们的誓言和行动指南。

王良成(左三)与村民、工人一起参与道路加宽建设。(图由受访者提供)

  “实在亲戚”王良成:“乡亲们不脱贫,我决不离开!”

  “乡亲们不脱贫,我决不离开!”这是巴中市平昌县双鹿乡利民村第一书记王良成对乡亲们的承诺。他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实在亲戚”。

  利民村距离平昌县城37公里,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经济水平低。全村512户,有建档贫困户105户,贫困人口342人。在平昌县价格监督检查局担任干部期间,王良成作为单位扶贫驻村工作队骨干,曾在平昌县双鹿乡利民村工作1年多。由于熟悉情况,2015年6月,王良成被选派为利民村的第一书记。

  为了摸清利民村贫困的原因,王良成挨家挨户走访贫困户。在走坏了一双鞋,摸清了贫困原因后,王良成给村里开出脱贫“良方”:完善基础设施、修建道路和水利工程,调整传统产业结构、大力引导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王良成觉得,工作的突破口应该就在“修路”上。他辗转多部门协调争取项目资金,带领村“两委”干部和乡亲们一道抡起锄头挖路基。为了赶工期,他经常留在村上,原本半个月回一次县城的安排经常被他打破。但是一年后,村里的面貌真的就不一样了。

  22公里的硬化道路打开了致富的通道,利民村招商引资发展起2000多亩花椒、丹参等种植产业,近百户村民实现就近务工,还有130户村民有了小果园、小菜园、小禽园、小药园、小鱼池“五小”庭院经济。百姓的腰包慢慢鼓了起来。到2016年,村上人均收入达到4864元。贫困户张明亮发展小禽园,去年收入达2万多元;贫困户袁文海发展小药园,种植近1亩丹参,收入达6000元。 

  2016年3月,组织上考虑到王良成年迈的父亲需要照顾,准备另选派第一书记,村民听说后纷纷挽留。李光寿老人更是不舍地说:“如果你们要把王书记换走,我就到县上去把他要回来!”

  “乡亲们不脱贫,我不离开!”面对乡亲们的挽留,王良成选择了留下。他请在外务工的大哥回家照顾老父亲,自己继续留在利民村,为村里的“亲戚”们忙碌着。他说,村上还有十几户缺资金、缺技术的贫困户,家里的庭院经济也暂时不见起色。自己留下来,再帮帮他们。再说,2017年,村里的计划是要退出贫困村的行列,而这仅仅是自己给乡亲们承诺的“建设百强村”的第一步。

蒋乙嘉(左)在为村民讲解千叶佛莲的生长习性。(图由受访者提供)

  “返乡干部”蒋乙嘉:“要让村民过上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

  19岁参军离乡,复员退伍后,转战商海,身家过千万元;但他却不忘初心,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生活,回到家乡,从零开始,带领村民发展致富……遂宁市蓬溪县拱市联村党委书记蒋乙嘉在村民们眼中是传奇人物,也是激励后辈奋发的鲜活榜样。

  蒋乙嘉说,2006年7月,他曾从北京回家一趟。他没有想到那时的家乡依然还是农田缺水,公路不通的老样子。看到乡亲们还过着苦日子,他决定:要回来!2007年,蒋乙嘉怀揣着自己的全部积蓄,把妻子和女儿留在北京,一个人回到了家乡拱市村。

  “一个人活着,要有梦想有目标。”蒋乙嘉说,改变家乡贫瘠落后的面貌,始终是自己的梦想,“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为家乡做点事。”

  他先后出资492.7万元,为村里建起通镇路、环山产业路、生产梯道等33公里水泥道路,实现硬化路户户通。投入160余万元的农田水利改造工程随即跟进,彻底改变了全村“靠天攒、望天收”的干旱缺水现状。占地4000余平方米的拱市村党群服务中心很快建成,蒋乙嘉为此出资800余万元。

  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蒋乙嘉开始引入实现自我“造血”的农业产业项目。千叶佛莲、矮晚柚、生态田藕、仙桃、有机水稻……一系列精心筛选的现代农业项目,陆续在拱市村铺开。曾经的旱片死角,成了四季有果的“花果山”,撂荒的农田变成“聚宝盆”。到2016年,拱市村人均纯收入由2006年的2342元增长到13680元,乡亲们的荷包鼓起来。

  “让更多的乡亲一起富起来”是推动蒋乙嘉10年坚守的根本动力。2015年,在蓬溪县委支持下,拱市村与周边5个相邻村携手成立了拱市联村党委。党委书记的重担,落到蒋乙嘉肩上,返乡之路,越走越坚定。10年持续坚守,蒋乙嘉变卖了北方的房产,与妻女天各一方。

  2012年春节,妻子带着女儿来到拱市村,要亲眼看看丈夫为什么这么执着。“争着邀请吃年夜饭,送来腊肉香肠、瓜果蔬菜……”蒋乙嘉记得,还没等自己多解释,村里乡亲们的热情,早已把初次进村的妻女深深感动。 

  “让鲜花开满村庄,让土地充满希望”,在拱市村村头,两幅巨型标语引人注目。蒋乙嘉说,这是对乡亲们的庄严承诺,也是自己返乡的梦想追求,“等产业发展成熟后,还要在村里办学校,建托儿所、养老院,要让村民过上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

余德春(左三)向村民开展羊肚菌专业技术培训。(图由甘孜州委组织部提供)

  “致富队长”余德春:“老实做‘活路’,挣钱奔好日子。”

  在距离“美人谷”甘孜州丹巴县城约4公里的水子乡水子一村,只要一提起余德春,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我们一村好,好就好在有个余村长。”

  曾经的水子一村是有名的“穷村”。为了摆脱贫困,余德春率先走出家门,走南闯北大胆尝试,逐步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1998年,她带着让全村89户乡亲致富的美好愿望和对市场的判断,回到村里组织成立家政服务队,一头“闯进”了县城。凭借勤劳致富,服务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妇女主动加入,从最初的3人逐步壮大至39人,每人年均增收8500余元。之后,余德春又带领村民成立了村劳务队,背水泥、扛沙袋、搬砖块、砌堡坎……活跃在各处施工现场。在她的带领下,乡亲们户均年增收额从1万多元逐步攀升至2.8万元。

  之后,余德春还带领着村民发展羊肚菌种植,成立了羊肚菌种植合作社,走上了规模化发展,实现了家门口致富就业。

  村里低矮破旧的房屋逐渐被一座座崭新的白色藏房取代,村寨面貌焕然一新,昔日“穷村”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寨。面对前来取经的乡邻,余德春说:“村里大家看到我长大的,哪有那么神奇,也没得啥子经验,就是先做好了让大家心动,然后带起大家跟我行动,老实做‘活路’挣钱奔好日子嘛。”

  2004年,村“两委”换届,一心为村民干实事的余德春当选村委会主任。上任后,余德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建河堤堡坎。她奔走呼吁,四处争取项目、筹集资金,又发动村民自力更生、投工投劳。不到半年,两条长约2千余米的河堤堡坎出现在了河道两岸,一改这个坐落在牦牛河畔的村庄常年遭受洪涝灾害的困境。

  不仅如此,余德春还积极动员村民发展餐饮、休闲娱乐、民居接待等旅游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项目,推进道路等基础设施改造,发展核桃基地。一条条整洁平坦的道路、一排排独具特色的藏房、一家家服务周到的民居接待站,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从五湖四海吸引到了这个美丽的村庄。如今,沿路农户家家经营餐饮和休闲娱乐项目,全村户户具备民居接待能力。2016年,该村仅旅游产业一项,人均收入近3000元。

  村民们都说,余德春就像一朵美丽的格桑花,绽放了自己的美丽,也留香给了别人,她让全村人民的日子越过越香,越过越美。

编辑:杨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宣传动态

文明公告
本网策划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