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四川省举行第二届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

发表时间:2016-12-05 13:47: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开场节目《哪吒》的演员是此次展演中年龄最小的。孩子们萌态可掬表扬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

  四川文明网成都讯(罗园)12月4日,伴随着开场节目《哪吒》欢快的鼓点,四川省第二届中小学川剧传习普及展演在四川省川剧院剧场拉开帷幕。

  此次展演由四川省文明办、省文化厅、省教育厅共同主办,来自成都、绵阳、乐山、广安、广元、泸州、宜宾、巴中、达州及彭州、三台县等12个市县的中小学学生、幼儿园小朋友们带来了22个包含课本剧、传统川剧等极具特色的川剧戏曲节目,现场观众大呼过瘾。

  据了解,本届展演活动自今年7月正式启动以来,参演学校热情高涨,共计五十多所中小学校报送了视频节目参加初评,无论是报名参加的学校,还是报送节目规模、艺术质量,报送节目题材、形式的多样等均大大超过上届。值得一提的是,来自省内市州县的中小学参演比例比首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经过数月筹备和专家组初步评选,22个节目被搬上当天展演的舞台。(点击查看更多高清大图)

节目《小马过河》将课本中的寓言故事通过川剧的方式演绎出来。 

江姐的温婉柔情和铮铮傲骨被小演员拿捏得恰到好处。 

小演员们演绎红色经典《红梅赞》。 

节目《拾玉镯》中,小演员们将媒婆演绎得唯妙唯俏,引得观众捧腹大笑。 

  红色题材、课本剧受关注

  在当天的展演中,《王二小》《江姐》《红梅赞》《红色娘子军》等红色经典以川剧的形式展现出来,江姐的温婉柔情与铮铮傲骨被小演员们演绎得恰到好处。《嘉州古韵》《跷趣》《俏娃戏扇》《川打蜀韵》则融入了扇子功、水袖功、跷功等川剧功法。在《梨园芳华》中,小演员们用一招一式的扎实功底展现了刀马旦的飒爽英姿,以及变脸的独特魅力。而《拾玉镯》中的媒婆这一角色则被小演员们演得唯妙唯俏,引得观众捧腹大笑。

  除了川剧中的经典剧目,《石头·剪刀·布》《国王选贤》《小马过河》等充满童真童趣的课本剧也被改编成了精彩的川剧。

22位听障孩子用《小戏迷》讲述了一群听障娃娃爱上传统戏剧,在梨园偷偷学戏的故事。  

  听障孩子演绎川剧经典

  由绵阳市涪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带来的《小戏迷》将整场展演推向了高潮。节目讲述的是一群听障娃娃爱上传统戏剧,在梨园偷偷学戏的故事,节目中一群顽童无意中闯到舞台的后台,他们拿出箱子里的戏服穿上,开始表演生旦净丑各种行当……表演完毕后,在主持人的介绍下观众才知道,这些表演者都是听障孩子,他们是在手语老师的指挥下,克服困难进行的无声表演。现场不少观众眼含热泪,纷纷竖起大拇指为他们点赞。

  学校老师陈名铭告诉记者,《小戏迷》是由22位听障孩子表演,节目历时半年编排,在这个过程中,相较于正常孩子来说,听障孩子面临的困难会更多。由于听不到外界的声音,对于川剧中的动作把握,必须通过老师用手语结合肢体语言不停地示范,并手把手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细细教,孩子们才能慢慢领会。为了在表演中取得最佳的效果,这些孩子每天训练至少6小时。孩子们的坚持让她十分感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四川省第二届残疾人文化艺术节上,《小戏迷》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

节目《水漫金山》中,用川剧重现了《白蛇传》中的精彩片段。 

泸州老窖天府中学学生表演的《梨园芳华》。 

乐山市实验中学学生演绎川剧歌舞《春夜喜雨》。 

不管是唱腔、动作还是表情,小演员们的表现都让观众赞叹不已。 

  优秀国粹代代传承

  “娃娃们的表现非常好,把很多经典都演活了!尤其是《江姐》里面,孩子们的表情、动作都很到位。”展演结束后,一位观众十分激动地告诉记者。

  李女士的孩子沈子晰参加了开场节目《哪吒》的演出,她倍感自豪。李女士说孩子从2岁半入学开始接触川剧,在3年多的时间里,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参加演出,做事情的专注力有了很大提高,也更能吃苦,做事更有条理了。“川剧作为国粹,应该从娃娃抓起,这是培养孩子民族自豪感的很好方式。”李女士说。

  据了解,此次展演活动旨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和推广中小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新举措和新成果,也是强化中国传统戏曲普识教育的一项具体举措。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的戏曲通识教育,逐步实现让川剧成为中小学生兴趣课的目标,使中小学生川剧传习展演活动常态化,全省中小学生川剧传习普及展演活动将每年举办一届,并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中小学生传习展演活动办成一张具有品牌效应的四川艺术教育普及名片,通过持续开展的“川剧校园工程”,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川剧演员、培育一批又一批的川剧年轻观众。

编辑:编辑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