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入蜀方知画意浓 这些名家也曾在巴蜀山水间徜徉
2020-07-31 11:16:00 四川日报
分享到手机

  成渝两地自古文脉相连,密织于两地的各类交通线,连接起两地的艺术交流,使得艺术薪火代代相传。江山代有才人出,这片艺术热土,走出了苏东坡、破山、张大千、陈子庄、张善子、郭沫若、石鲁、蒋兆和、冯建吴、谢无量、刘孟杭等“本土造”艺坛明星,也以开放包容姿态,接纳着徐悲鸿、齐白石、关山月、傅抱石等外来名家。回溯时光,这样的两地交流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

  艺术交流源远流长

  早在战国时期,成渝两地就有了艺术交流。1972年,四川涪陵地区(今重庆涪陵区)小田溪战国秦墓出土了秦戈。上有秦箓铭文:“武,廿六年蜀守武造,东工师宦丞业,工箎。”细看发现,这些铭文用坚硬而锋利的金属刻划而成,笔画极细,字体草率。四川省社科院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唐林认为,“这可以算作是两地最原始的书法文化交流。”

  到了宋代,这样的交流精致许多。两宋的兰溪道隆、元明的破山、清代的竹禅、民国时期的骆成骧,都是推动两地艺术交流的代表人物。兰溪道隆是蜀之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人。13岁时剃度出家,入成都大慈寺。兰溪道隆是巴蜀地区第一个到日本传法的高僧,也是宋元时期赴日本禅僧中书法最具成就者,开日本书法变法之先河。追踪溯源,发现其书法或受当时好写经卷的张即之熏染。祖籍四川简阳的张即之,笔法重若崩云、轻如蝉翼。不过,在兰溪道隆笔下化用无迹,已臻“不知有匀圆之可喜,峭挺之可骇”的境地。

  无论是祖籍重庆的书法大师破山,还是清朝唯一的四川籍科举文状元骆成骧,他们不仅曾往返于成渝两地,更在两地留下大量墨宝。比如,破山的作品,在今成都文殊院、新都宝光寺、重庆梁平双桂堂都可见。骆成骧墨迹,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可寻,博物馆藏有其行书《修风祥禽联》,重庆酉阳县文管所则藏有其书“骆氏宗祠”匾。

  在巴蜀山水间创艺术新高

  到了近现代,艺术纽带更是将两地紧紧地连在一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气势雄浑。画作由著名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于1959年合作完成。而这两位画家,均和成渝两地有着紧密的联系。

  1940年到1945年间,关山月曾在乐山、重庆、成都多地举办展览,写生采风。“关山月在蜀地的游览创作,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与之前作品风格相比,构图更丰富、题材更多样、笔墨更细腻,却不失气势!”四川省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叶莹介绍。从这一时期的作品来看,他崇尚的“师法自然”创作思想在这里得到进一步深化,代表作有《蜀都渔筏》《老石匠》《嘉陵江码头》《岷江之秋》《自贡盐井》《都江堰》等。

  关山月和张大千的情谊,也被传为美谈。叶莹提到,一次关山月在成都举办画展,张大千是第一个到来的人,并重金购买了展览上一幅最贵的作品,这对当时欠展览场地租金、身陷窘境的关山月无疑是雪中送炭。后来,关山月回忆说,“此时伸手援助,真叫我感激涕零。”

  傅抱石比关山月更早来川,于1939年来到重庆,在巴蜀地区度过了近8年时光。他在文章中写道,“画山水的在四川若没有感动,实在是辜负了四川的山水”,并称“四川是最可忆念的一个地方”。

  从1939年至1946年,傅抱石一直居住在重庆郊区金刚坡下一处极简陋的农舍。这一时期,他突破传统笔墨表现法度,创作出《万竿烟雨》《潇潇暮雨》《金刚坡》《大涤草堂图》等作品,并创立与历代山水画皴法都不同的“抱石皴”。

  1960年,时任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的傅抱石率领“江苏国画工作团”赴国内各地旅行写生,历时3个月,行程约二万三千余里。其中,在成渝两地,他沿着成都、乐山、峨眉山、重庆、三峡的路线一路采写,形成一套全新山水画笔墨表现语言。《峨眉处处有歌声》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画作中,峨眉高耸,云雾缭绕,虽未见唱歌之人,但却在葱郁山野里,隐约透着一股音乐的灵动。整幅画虚实相生,意蕴连绵。(记者 边钰)

编辑:杨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宣传动态

文明公告
本网策划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蜀ICP 备09014459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