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林间问路——从三个故事看花木小镇转型之路
2022-10-21 17:10: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10月19日,花农在进行微观盆景创作。

10月19日,高洪根的种植基地里,工人在察看菌菇生长情况。

10月19日,悯农原乡亲子研学基地里,小朋友们在进行研学活动。

  10月19日,成都市温江区和盛镇副镇长黄远有点忙,一天跟进了3个项目。这3个项目都属于农商文旅产业范畴。

  和盛镇是典型“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城市郊区乡镇。在花木产业鼎盛时期,全镇花木年产值接近20亿元,在整个产业中占比高达97%。那时,花开四季,树木繁盛,几乎全镇的人都从事和花木相关的产业。

  近年来,花木行业面临着不小挑战,和盛镇苗木种植面积变化不大,但产值大幅缩水到4.2亿元,仅为高峰时期的五分之一多点,转型迫在眉睫。

  在乡村振兴的大课题下,如何转?和盛镇正用实际行动给出答案。

  这里苗木成林的乡村,每一条道路都拥绿前行。这恰似他们的探索:以绿为底色,林间问路,林中前行。

  苔藓的故事

  看似“吃力不讨好”为何他愿意干?

  10月19日清晨,谢双俊在指挥工作人员给大棚下1000多平方米的苔藓浇水。这批苔藓今年7月种下,再过一个月就可以收获卖出。

  在几乎人人都会种花木的和盛镇,像谢双俊这样种苔藓的并不多。

  “种植技术不简单。”谢双俊说,和花木不同,种苔藓需要更专业的大棚,意味着更多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苔藓更容易发生虫害问题,一块得病,会迅速传染至其他地方,因此每隔两三天就要对苔藓进行人工施药。

  看似件“吃力不讨好”的事,谢双俊为何愿意干?

  “苔藓技术门槛更高,不容易被取代。”谢双俊说,自己种的叫大灰苔藓,铺在盆栽里可减少水分流失,“这几年,苔藓在园林园艺上的应用越发广泛,市场需求日渐增大。另一方面,相较传统花木,苔藓生长周期更短,利润更可观。”

  正在和盛镇一个对外运营的露营基地上学习微观盆景创作的花农王小雪,就是谢双俊的潜在客户。因为每一个微观盆景中,都需要铺上一层苔藓。

  “虽然主要技术相通,但微观盆景要在小小的玻璃里创作,还是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王小雪说,自己在这里不光能练习手艺,还能跟客户直接打交道,了解客户需求。她盘算着,学成后自己创业卖微观盆景,“和传统盆景相比,微观盆景售价虽低,但出货时间短,受众更广,销量更大。”

  在和盛镇,有不少像谢双俊、王小雪这样的花农,在花木产业遭遇低迷的这些年,他们没有放弃赛道,而是钻研学习,在这条道路上走深走细。

  出售苗木的方式也在与时俱进。2019年,和盛镇引入了花仙境总部直播基地项目,免费为该镇培训“社区达人”在网上直播销售花木产品,拓宽销售渠道、提高销售效率。

  菌菇的故事

  巧用空间、时间乌桕树底下如何“乘凉”?

  花农高洪根的种植基地里,乌桕微丹菊渐开,秋色正浓。

  和谢双俊、王小雪不同,高洪根尝试的是另一种转型路线。

  “菌丝已经发出来了,12月底就可以出菇。”10月19日,在自家林地里,高洪根掀开了土上的一层秸秆,指着一些白色菌丝介绍,土里种的是球盖菇。说完,他又往上指了指,“这棵是乌桕树,树冠刚好可以给球盖菇遮阴。”

  原来,高洪根是利用空间和时间,进行林下套种。

  “这几年苗木效益不如以前,想要多挣钱就得多想法子。”高洪根说,2016年,在当地政府牵线搭桥下,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的专家开始对他进行技术指导。专家告诉他,食用菌具有喜阴、喜湿习性,而苗木枝叶繁茂,树下光线少,并且具有一定湿度,很适合食用菌生长。

  更打动高洪根的一点是,套种食用菌后的菌糠营养丰富,翻埋入土,能有效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林木生长。从2016年开始,高洪根试种了好几种食用菌,目前球盖菇、松茸、羊肚菌都已试种成功。

  高洪根说,相对苗木而言,菌菇生长过程更费心一些。“苗木不能种太密,要有一定间隙保证阳光能透进来,湿度也要随时观察,干了就要浇水。”

  有付出,就有收获。“今年出的菇都卖完了,只剩下这两包样品。”高洪根说,利润率很高,超过100%。

  尝到甜头的高洪根,还在着手扩大套种规模,“同一块地,今年种了食用菌,明年再种就会影响产量,出菇后套种土豆、红薯一类农作物,有利于最大化发挥土地价值。”在套种基础上,高洪根还搞起了加工,把自家及其他农户的林下作物做成干货,包装出售。

  随着经济效益的逐渐显现,和盛镇林下套种的农户渐渐多起来。黄远介绍,今年温江区出台了相关政策,对种植食用菌、中草药(观赏性利用除外)给予最高1800元/亩的补助,种植粮食作物给予最高2000元/亩的补助,“目前全镇林下套种的面积已超600亩。”

  营地的故事

  转型做露营“老本行”还要坚守吗?

  采访当天,鲁家滩森野营地迎来了两批预订场地的客人。该营地从今年6月开始试营业,在当地已小有名气。

  营地负责人杨元成是镇上的“花木大户”,2021年开始尝试转型做露营,“和盛镇处处都是花卉苗木,空气、环境相当巴适。”

  尝试新事物的同时,杨元成也没忘记自己的“老本行”——在营地里植入不少苗木元素,比如用自家林地的苗木装饰营地,展出花卉产品进行销售等。

  杨元成的故事只是整个和盛镇转型中的一部分。

  “我们重新梳理和审视了镇域内的土地、水系、交通、文化、花木禀赋,认为更适合和盛镇的路,是在现有资源禀赋、产业现状、乡村形态基础上,构建起更加多元、更有韧性的产业体系。”和盛镇党委副书记李响介绍。

  基于这一思路,和盛镇一方面围绕传统花卉苗木这条路,继续走深走细,提高附加值;另一方面,利用良好的生态本底,以北林绿道环线为依托,发展运动休闲产业,同时开发林盘资源,打造更多农旅融合新业态。

  看似不同的赛道,实则关系匪浅。“花木始终是我们的底色。”李响说,和盛镇种植了近4万亩花卉苗木,四季不同的花木,就是发展的生态本底。

  这一本底,吸引了不少投资者。在距离森野营地不到1公里的地方,是今年6月才开业的悯农原乡亲子研学基地。“结合当地特色,我们在基地开设了盆景体验、户外拓展等项目。”项目负责人宋江波说,国庆期间,基地接待游客达到2万人次。

  北林绿道环线上还布局着仙境花园自然营地、SP汽车运动基地、斯澜航海俱乐部等项目,10余个新项目也在跟进中。

  李响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全镇产业体系中,依托花木起步的休闲产业,占比已超过15%,“我们坚信,转型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记者手记

  在和盛镇的采访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探索精神,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力量。

  这种探索是勇于试错的勇气。花农高洪根在林下套种这条路上,经历过不少次失败的试种,但他从来没有停下过探索的脚步。他始终认为,人应该跟着时代朝前走。

  这种探索是干事创业的决心。悯农原乡亲子研学基地负责人宋江波给我们讲述了项目落地时的一个小插曲,项目所在地原本有不少电线杆,存在安全隐患。问题提出后不到3天,就得到了解决。

  这种探索是劲往一处使的合力。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这样一个细节,对于当地产业发展至关重要的北林绿道,在修建时需要将当地村民的花木移走,基于对绿道意义的理解,不少村民给予了支持。如今,依托这条绿道,和盛镇的运动休闲产业风生水起,沿线的村民也受益匪浅。

  (青纯 杨柳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李秋怡 蒋君芳)

编辑:李尚维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