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绵阳推出“我要学习”系列公益云课堂等线上服务
2020-03-05 15:39:00 绵阳观察
分享到手机

  日前,绵阳市文化馆推出了“我要学习”系列公益云课堂等线上服务,在防控疫情期间,绵阳市文化馆主动作为,顺应群众需要,积极开拓线上文化服务,为群众提供了新的选择,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丰富多样的文化服务。

  网上直播课有意义

  “我女儿读幼儿园大班,因为疫情关系,学校还没有开学,2月初我通过绵阳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号了解到少儿吟诵公益云课堂,就给女儿报了名。”家长芮芮告诉记者,直播课程是用吟诵的方式学完小学1-6年级必备古诗文,她觉得很有意义,想通过这个尝试,一方面让女儿提前学一些幼小衔接课程,一方面也学习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

  据悉,受疫情影响,绵阳市文化馆将线下工作转为线上服务,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站等平台,面向全市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数字文化馆服务,而“我要学习”吟诵少儿公益云课堂正是市文化馆携手省市优质师资力量为绵阳市市民打造的免费公益直播课程。从2月10日开课后,300名小朋友在四川省吟诵学会9位老师们的指导下,通过线上直播学习吟诵,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

  “我女儿今年6岁,是第一次上网课。刚开始我担心效果不好,毕竟这个年龄段的小朋友坐不住,而且隔着电脑屏幕,看不到老师,只看得到文字图片,听老师声音讲解,但实际的效果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到目前为止,她已经上了两周多的课了,兴趣也特别浓,为了能够在直播的时候跟老师连麦,她甚至在课外也在练习。”芮芮说,每晚女儿上课,她也在一旁跟着学习,老师的PPT做得很用心,内容生动有趣,不仅女儿喜欢,她也收获不少。“感谢文化馆的这个直播课程,希望能一直办下去。”

  扩大线上课堂的内容

  “目前,全国大部分线上课都是提前录制好视频发到网上,像我们这样每晚不间断定时直播的屈指可数,在四川也只有我们一家文化馆在推行。”绵阳市文化馆馆长邱兰介绍,因为直播更难,需要有技术,而且对老师要求更高,为了保证学习效率,老师们都会提前准备好,并制作大量的图片、视频以及PPT,直播结束后,还会在课后对学生进行一对一在线辅导。

  除了首期上线的少儿吟诵云课堂外,“我要学习”系列云课堂第二期——书法云课堂也已经上线,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接下来,“我要学习”舞蹈、画画、戏剧等课堂也将陆续上线。此外,根据广大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绵阳市文化馆整合多方数字文化资源,同步开通了“文化大家讲”线上课堂、网上艺术直播室、抗疫特刊、文艺慕课等形式多样的线上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提供了400余门艺术慕课和899位老师2万余节公益云课堂内容,让宅居家中的市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

  “疫情给我们的群众文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思考,如何在疫情期间发挥文化馆的服务功能?我们在最快的时间内做了个决定,把所有精力投入到数字文化馆建设上。”邱兰介绍,本次疫情,重新树立了文化馆人对数字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大家积极学习、转化思路,尝试艺术直播课等当下流行的线上服务项目,通过精心准备和每晚不间断的直播,取得了良好效果。

  未来将继续开设线上课堂

  “线上相比线下有何不同?群众到底需要怎样的线上内容?怎样让群众真心喜欢并愿意持续参与?

  “作为中国科技城,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应该依托科技城的优势,体现科技城的特色,让科技城的市民可以更便捷地获取公共文化服务。”邱兰说,线上的云课堂,就是一种体现,它可以让更多人享受到数字文化服务,就算你错过了直播,也可以选择看回放来补课。虽然每节课上课时间只有30分钟左右,但下课后学员们可以把作业发到群里,有任何疑问也可以随时提出来,导师团队会一个个进行点评、辅导,这样的便捷性、及时性和获得感是传统的线下艺术培训课做不到的。

  “这是一次转危为机的过程。”邱兰认为,疫期闭馆反而给了文化馆人换位思考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思考群众的需求。“由于大家是第一次尝试直播,整个项目从备课到课间互动再到根据群众反馈不断优化直播内容,让所有参与的文化馆人都受益匪浅。通过每晚的跟课反馈,我们可以了解到群众真正需要的服务内容。”

  “线上服务更容易了解到群众的直接需求,为此我们可以快速地调整优化服务项目,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同时,线上服务也是一个‘引流’的过程,为未来线下服务提供参考,相辅相成。”邱兰说,等恢复开馆以后,会将数字文化馆建设的成功经验一直保持下去,持续加大数字文化馆建设的质效,线上加线下的多维度努力,为百姓提供更优质的体验感、获得感和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郑金容,图片由绵阳市文化馆提供)

编辑:杨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宣传动态

文明公告
本网策划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蜀ICP 备09014459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