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成长时评] 消除童年恐慌需家庭教育回归初心
2020-12-17 11:16: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不提作业母慈子孝,一提作业鸡飞狗跳。种种育儿焦虑成为诸多中国家长的真实写照。在近日举行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七届年会上,多位教育界专家、老师和家长展开了一场关于“消除中国家庭育儿焦虑”的教育讨论。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指出,当儿童面对巨大的压力,不能理解,也不能承受时,就会产生一种较持久、较强烈的焦虑心态,这被称之为“童年恐慌”。调研发现,“童年恐慌”现象在这几十年不断增多。(12月16日《南方都市报》)

  正如孙云晓所说,儿童“童年恐慌”源自于父母的恐慌。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担心孩子考不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家长的这种焦虑情绪,必然会传递到孩子身上,并且导致对孩子评价的单一化,那就是一切以学习好、成绩好为评价标准。这样的评价标准,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除了学习好,自我否定身上的其他优势、特长,高考分、上名校,成为家长和孩子最大的努力和奋斗目标。

  在这样的一种焦虑情绪下,大人和孩子都会很累,而家庭也最终异化为“第二学校”。孩子回家没有时间玩耍,没有精力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和特长,只是不停地做作业、刷题,童年生活过得单调而枯燥。家长如果能够自己辅导孩子,就自己辅导,如果自己水平有限,或者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就花钱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提高班,于是在家庭之外,各种培训班、辅导班,又成了孩子的“第三学校”。

  家庭教育异化为学校教育、知识教育,可以说,这就是大多数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但是真正的家庭教育又应该是什么样子?它应该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更加具体地说,学校教育因为其所承担的功能,决定了它必然会以传授知识、普及文化为主要目的,同时兼具着品德教育、素质养成等,那么作为家庭教育,就要承担起对孩子完整人格、健康品质、各项能力的培育责任。

  现在的问题,就是学校强调知识和文化的教育,家庭同样强调知识和文化的教育,双方不约而同都忽视了人格、品质、能力等的教育和养成。在这样一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人格很难完整,品质也多有欠缺,而能力更是难以令人满意,也就成了我们惯常所说的“高分低能”。这种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或许可以上名校,出国留学,获得较高的学历,取得世俗的成功,但是,他到底能否获得幸福,能否有对他人的关怀,拥有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确实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先不说学校教育如何,我们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确实太大了。一个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教育理念是“天才是选择了适合他的道路,蠢才就是选择了不适合他的道路”,而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则是不管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统统把他们往一条路上赶,就是前面所说的上重点中学、上名牌大学,最终有人成功了,但是更多人失败了。这时候的父母,可能只能低头“认命”,但是他们的孩子,却可能被耽误一生。

  所以,消除“童年恐慌”,除了学校的素质教育需要继续探索和尝试,而我们的家庭教育,则需要及时纠偏、回归初心。(苑广阔)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宣传动态

文明公告
本网策划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蜀ICP 备09014459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