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原创评论] 文化产业要素下乡需激活乡土文化
2022-04-11 16:08: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经济社会发展。(4月9日《光明日报》)

  植根于农耕文明的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乡土文化包括由农学思想、栽培方式、耕作制度、农业技术等构成的农耕文化,由木工石匠技艺、刺绣、酿造等构成的乡村手艺,由田园景观、社会生活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等共同构成的乡村景观文化,由衣食住行方式、婚丧嫁娶习俗以及民间信仰与禁忌等构成的乡村节日与习俗。乡土文化蕴含的生产价值、生活价值和生态价值,在倡导绿色可持续发展、文明有序治理的今天,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在极具速度和激情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乡土文化的菁华,一定程度上存在被遗忘、被搁置甚至被破坏的状况。这颗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明珠,没能充分释放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文化能量,没有完全闪耀出本当具有的文化光彩。乡土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难点,也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激活乡土文化并为乡村振兴提供文化动力,让优秀乡土文化成乡村振兴的文化底色,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时代课题。

  以文化产业为载体,促进城市富集的文化产业资源要素下乡,以文化产业的力量,更充分释放乡土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促进乡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赋能乡村振兴,就是一个可行路径和有效办法。作为一种资源形式,文化产业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与相关领域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可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多重功能价值和综合带动作用。近年来,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方面,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文化产业机构和工作者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不同层面诠释了乡土文化激活的时代表达,是对乡土文化的创造性激活、转化和创新性继承和发展。

  从《意见》内容看,其综合考虑现阶段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文化资源禀赋,采取一系列政策举措,引导文化产业机构和工作者深入乡村,围绕创意设计、演艺、音乐、美术、手工艺、数字文化、节庆会展、文旅融合等重点领域,对接帮扶、投资兴业,促进文化产业人才、资金、项目、消费等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把《意见》落实好,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要充分尊重农民这个推动乡村振兴的主体。一方面,农民是乡村的主人,既是乡土文化的创造者、建设者,也是乡土文化的受益者。只有农民最理解乡村文化与自身生产、生活的关系。文化产业要素下乡,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调动企业、社会组织、高等学校、文化工作者等各方力量广泛参与。但这并不等于城市文化产业要素简单机械地“给予”,也不是农民农村被动茫然地“接受”。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避免越俎代庖,反客为主,更不能成为“下乡者”的“独角戏”。

  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也是“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的题中之义。注重加强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把引进外来人才和培养本地人才结合起来,注重发挥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领头作用,挖掘培养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从而建设一支能够长期留下来热爱乡土文化、传承发展乡土文化的主力军。

  一句话,文化产业要素下乡,无论是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相结合的作用,还是统筹规划发展和资源保护利用;无论是建设农业文化展示区,还是打造文化产业特色村落,以及其他方方面面,都要把维护农民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此,乡土文化才能更具生机和活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愿景,才更为可期。(王志军)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张文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宣传动态

文明公告
本网策划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