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原创评论] 让文物“平安度汛”应有长效机制
2020-07-24 10:17: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获悉,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加强汛期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通知》指出,当前全国进入主汛期,受强降雨影响,多地发生严重的洪涝或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文物安全造成极大威胁,部分文物、博物馆单位受损严重,汛期文物安全形势严峻。按照国务院部署要求,加强文物、博物馆单位防汛安全工作。(7月23日人民网)

  今年6月以来,全国多地进入汛期,洪涝灾害频发,一些文物、博物馆受损严重。据国家文物局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16日,江西、安徽、湖南、四川、广西、湖北、重庆、广东、福建、贵州、浙江等11省份有500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因洪灾不同程度受到损失,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7处。这般现实触目惊心,值得反思。为何会有这么多的文物受损?我们的相关保护工作是否到位?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文物是人类触摸历史的“活化石”,是发扬与传承传统文化最好的物质载体,生动体现着祖先创造世界、改造世界的痕迹,蕴含着古人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对很多文物来说,一旦破坏,就是不可逆的损害,也就让我们探索古人文化与精神少了佐证。就此来说,保护汛期文物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不言而喻。源于此,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传承,让更多文物都能“平安度汛”,应该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此次多地面临的汛期与洪涝灾害,不只是一堂防洪抗洪课,也是一堂文物保护课。此前,很多人对文物保护的理解与认知,可能只是专业技术上的问题,而如今,则必须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汛期的影响。对多数地方来说,汛期都是客观存在的,如此一来,对汛期的文物安全工作来说,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那就是,在汛期开展文物保护工作,不仅应该成为当下的紧迫工作,也应该形成必要的长效机制。如此一来,在下一次面对类似情况的时候,我们才能做到胸有成竹,不至于手忙脚乱。

  具体而言,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则,要形成科学的处置体系。要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灾害风险等差异化的特点,加强综合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等,形成科学体系,为各地文物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指导。二则,在外部防范之外,挖掘文物自身的价值也是防灾减灾的核心。比如,北京故宫科学的排水系统使其600余年始终未遭水害,四川都江堰本身即是分水排沙泄洪水利工程,江西省赣州古城“福寿沟”是宋代城市排水系统,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防汛抗灾作用。这就需要加强研究,挖掘古城、古村落和古建筑本身独特的防灾体系和抗灾功能,进一步完善文物防灾减灾的应急机制。三则,要开展文物灾害的风险评估和事前防范,在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不影响文物本体安全和环境风貌的前提下,将建筑加固、防震、防渗、泄洪等文物防灾抗灾措施考虑在内,从源头上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的财富可以挖掘,而文物则是重要的载体,但很多文物珍贵脆弱、类型多样、分布广泛,再加上防灾减灾工作是专业性强的工作,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参与,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技术、资源与力量,助力汛期文物安全工作形成长效机制。唯有如此,各地的文物才能“安全度汛”,避免“汛期一到文物就损失惨重”的局面发生。(龙敏飞)

  声明:本网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四川文明网

编辑:杨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宣传动态

文明公告
本网策划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蜀ICP 备09014459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