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遂宁:打好城市能级全面提升大会战 建设更有颜值、品质、气质的现代化城市
2021-11-03 10:59:00 四川在线
分享到手机

  11月2日,遂宁举行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暨城市能级全面提升大会战推进会,绘制城市能级全面提升大会战“作战图”,安排部署相关工作。

  筑“三城”兴“三都”,加速升腾“成渝之星”,当前,遂宁正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全力以赴抓好“六大对标竞进行动”,而“城市能级全面提升”正是其中之一。今天的推进会,也是继遂宁9月末召开“全市产业园区全面升级对标竞进行动推进会”之后,又一专门针对“六大对标竞进行动”的专项部署会议。

遂宁市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暨城市能级全面提升大会战推进会。何光华 摄

  如何破解“被虹吸”?

  以城市颜值、品质和气质之变集聚人气

  步入遂宁城区,涪江两岸公园连片,城市街道干净整洁,公共设施便捷舒适。俯瞰遂宁,青山绿水环绕城郭,一幅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美丽画卷跃然眼前。

  近年来,遂宁坚持以城市为主战场、以创建为主抓手,外塑城形、内铸城魂,努力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影响力和显示度、美誉度。中心城区建成面积达到87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57%,海绵城市从“全国试点”走向“全国示范”。去年,遂宁以同类复查城市全国第五、西部第一的优异成绩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然而,随着传统城镇化红利逐渐减弱,城市体系分化态势进一步加剧。作为西部中小城市,遂宁,也面临被边缘、被虹吸的危机。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遂宁市总人口与“六普”相比,15至59岁常住人口十年间减少了15.64万人。与此同时,2020年遂宁131.44万转移就业劳动力中,市内就业不足30%,而常年在遂宁务工的外来人员仅2.4万人,劳动力总量的减少和劳动力资源的转移,导致企业招工用工更难。遂宁城市发展已进入一个亟待突破的瓶颈期和关键期。

  实际上,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人口的流失既意味着最重要的发展要素无法保障,也预示着通过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空间受限。所以如何摆脱被虹吸的危机,成为遂宁必须回答的“时代之问”。而推进城市能级全面提升,正是对这一“时代之问”的解答。

  “这是落实中省部署的战略之举,是遂宁加快发展的现实之需,也是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燃眉之急。”会上,遂宁市委主要负责人说,要下决心、用硬功、使狠劲,打好城市能级全面提升大会战,努力实现城市颜值之变、品质之变、气质之变。奋力将遂宁建设成为让本地人更有舒适感的宜居城市,让创业者更有融入感的宜业城市,让外出者更有归属感的宜养城市,让外地人更有向往感的宜游城市。

  “致胜”关键在哪里?

  以“五力”齐发推动城市能级全面提升

  拉开城市能级全面提升大会战的大幕,这场“仗”究竟怎么打,“致胜”的关键在哪里?会上,遂宁市委主要负责人提出,要以重点突破带动全面提升,在策划、规划、项目、要素及管理五方面发力。

  推动城市能级全面提升,让城市有景色更有底色,必须谋定而后动,深思而后行,这就要求突出策划“牵引力”。具体而言,会上提出要树立战略思维、破除“边界”意识、树立系统思维,从根本上理顺“人、产、城、境”的逻辑关系,加快构建“繁荣在主城、倍增在县城、亮点在高新、特色在经开、突破在新区”的市域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以更加理性、科学的规划才能更好指导城市发展,强化规划“约束力”。为此,遂宁将完善规划体系、严格规划执行,始终把规划作为规范约束开发建设行为的“硬杠杠”。此外,还将把传承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特色、打造城市精神作为城市能级全面提升的重要内容,突出规划特色,提升辨识度。

  “城市能级是多维度、综合性的概念,但最终要靠产业实力说话。”会议指出,项目是城市能级全面提升的硬支撑,要强化项目“支撑力”。为此,遂宁将在加紧包装、实施和建成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抓紧交通等基础项目建设的同时,抓实民生项目,在群众“生活的小巷子、出行的车轮子、居住的新房子”等细微处见功夫、见质量、见情怀,打造更有温度、更有包容度的城市。

  比如,这次会上就提出,积极回应群众打造楼顶花园的需求,引导群众依规有序实施楼顶绿化、美化,既缓解绿化用地紧张和城市热岛效应,又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确保走在全国前列、形成遂宁经验。

  提升要素“保障力”也是重要一环,遂宁将进一步破解资金、土地等方面难题,在挖掘存量、做大增量、争取变量上做足文章。

  而在催生管理“生产力”方面,遂宁将推动提高科学化水平、精细化水平、智慧化水平——建立起党委政府统筹协调、部门紧密合作、社会广泛参与的长效机制;用好网格化管理关键一招,坚决整治脏、乱、差等“城市病”;加快打造一批数智平台和应用场景,促进城市管理效果整体提升。(记者 王若晔)

编辑:杨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京ICP备10031449号-2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