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农家书屋·脱贫奔康——记全国示范农家书屋泸州江阳区蓝田街道石岭村农家书屋
2021-04-13 10:17:00 四川文明网
分享到手机

数字化赋能 让农家书屋不止有书 

——记全国示范农家书屋泸州江阳区蓝田街道石岭村农家书屋

视频:全国示范农家书屋泸州江阳区蓝田街道石岭村农家书屋

  四川文明网泸州讯(文/王露 视频/王露 罗园)刷刷身份证就能免费尽享成千上万册书籍,扫扫二维码还能把喜欢的各类书“揣”进口袋带回家……在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蓝田街道石岭村,一段段智能化图书漂流记,让书香氤氲田园屋舍,浸润百姓心田。

  智能化农家书屋 让农民爱上阅读

  走进石岭村农家书屋,一排排涵盖政经、少儿、农业等类别的书籍摆放得整齐有序。农家书屋管理员赵孟霞从书架上随手取出一本书,翻到最后一页,指着一个小方块说:“这就是我们书屋的特色所在。”

  原来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方块里藏着一块电子芯片。石岭村农家书屋目前藏书达5300多册,这些书都粘附了一块电子芯片,已录入身份证信息的村民只需选好想要借阅的图书,通过智能借还机系统上扫描,就能自己进行借还书操作。无须手动填写图书借阅登记表,借书人、借还书时间、借阅数量等所有信息均被该智能系统完整记录,村民的“阅读轨迹”一目了然。同时,该智能系统还与泸州市新华文轩书店联网,村民可实现异地借还书。

  据赵孟霞介绍,石岭村农家书屋是泸州首个智能化、自助化农家书屋。书屋建于2012年,于2015年搬入新建的石岭村综合服务中心。2016年,石岭村与新华文轩泸州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投入16万元建成四川省首个智能化“读读书吧”,购置设备自助借还系统、自助借还机、桌椅设备等,建立完善了现代书屋的运行服务模式,全面实现个人身份证通借通还、数据查询、图书漂流、网上图书浏览及书屋智能化管理。使农村群众能够“随时想看随时借、随时想购随时买、此网点借彼网点还”,享受与城市居民无差别的公共文化服务。

  “以前很少用到身份证,但自从农家书屋有了自助借还书设备后,身份证就派上了大用场,刷一刷就能免费借书回家看,很方便。”村民刘忠艳说完便拉着记者一同来到了一块电子阅览屏前,她一边娴熟地操作着系统,一边热情地介绍着电子阅览屏的用处。

  作为智能化农家书屋的一大细胞,电子阅览屏一方面提供数字图书阅读服务,村民既可在现场阅读,也可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下载后将数字图书“带回家”;另一方面,电子阅览屏还提供购买服务,村民可直接下单购买与其后台相连的纸质图书。

  石岭村农家书屋智能化设备应用近五年来,大大增强了村民阅读的积极性。书屋先后荣获全国示范农家书屋、泸州市第一届示范农家书屋、泸州市工会“职工书屋”示范点,泸州市女子书屋等荣誉称号。

  便民化农家书屋 助力乡村产业文化振兴

  “以前养鸡不懂技术,小鸡苗需要多少温度,何时防疫,怎样喂食等等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小鸡的存活率不高。除了请教专家以外,我没事就来农家书屋里‘充电’,看一看养鸡的相关知识。这些书对我很有帮助,现在鸡仔存活率提高了,收入也跟着提高了。”在石岭村农家书屋的农业类图书书架前,村民张庆艳正认真翻看着《鸡病防控关键技术》。

  石岭村党支部书记薛彬介绍,石岭村有许多像张庆艳这样的养殖户、种植户,他们一有空闲时就会到农家书屋借阅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寻找致富“锦囊妙计”。

  薛彬表示,为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百姓致富的“加油站”,石岭村农家书屋安排了专人负责日常服务管理,在图书的选择上,有针对性地挑选一些农村实用农技图书、手册,精心挑选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优质出版物,用于指导农民生产实践。

  在服务农民的同时,石岭村农家书屋还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课后学习辅导的好地方。书屋积极与石岭学校开展合作,全天为学生开放;组织开展“小手拉大手、同往书屋走”读书宣传月活动、“爱绘本、爱读书”亲子阅读活动等阅读系列主题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

  同时,石岭村农家书屋以乡村个性式、定制式的阅读体验为服务着力点,在全市率先设立流动“农家书屋”,组织志愿者,利用赶场天、寒暑假期等节点,开展“上门送书赠书”“留守儿童陪读”等志愿服务活动。同时,按照“你点我派”的图书配备模式,整合区、街道两级资源,每年补充完善农家书屋、图书角的藏书种类不少于60种。

  “农家书屋弥补了长期以来农村精神文化的贫乏,成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重要阵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发展动力。同时还激发了农民群众用知识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培育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尚。”薛彬说道,他表示,石岭村将继续加强农家书屋数字化、智能化、自助化的建设特色,让农家书屋成为石岭村的“致富屋”“黄金屋”。

编辑:张文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蜀ICP 备09014459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