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两会前夕,代表委员忙些啥?
2021-03-04 09:30:00 四川日报
分享到手机

  “我正在进一步核对调研数据。”“知道我即将上会,各方线索纷至沓来,我正在甄别筛选。”“提案(议案)已初步成形,正在最后的打磨阶段。”……

  两会前夕,被问及“最近您在忙些什么”时,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的回答都是内容扎实。今年,全国政协对提案有新要求:提案内容不能超过1500字。“字数一下子压减了500字。在这个范围内,提案既要把问题说清楚、把理由讲明白,又要把建议落到实处,必须下功夫好好打磨。”3月2日,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四川省委专职副主委曾蓉认真地对记者说。

  怎能不认真呢?一年奔波调研的成果,将在这次两会上得到展示。今天,让我们先来看看代表委员在为哪些事儿鼓与呼?

走访 庹庆明代表(右)走访群众。受访者供图(资料图片)

准备 3月3日,崔鹏代表到达驻地宾馆后,在电脑上完善自己的建议。全媒体记者欧阳杰摄

交流 贺盛瑜委员(左)与苏华委员进一步交流,完善相关提案。全媒体记者李向雨摄

  实事求是 为乡村振兴建言

  春节后,高校进入开学季。对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来说,除了开学的各种事务外,还要抽出时间来反复打磨自己准备的几件提案。

  吴德的提案,件件都与乡村振兴有关。比如《关于种子自主创新、提质增效的建议》《关于进一步深化我国耕地质量和确保耕地数量的相关建议》,分别围绕乡村振兴的两大基本要素提出意见和建议。

  提笔开始写提案也许只需要十天半月,但围绕提案的调研却早从去年全国政协会结束后就开始了。

  半年多来,吴德把调研工作与学校开展的科技推广、科技服务、扶贫工作多方结合,与团队成员先后到凉山州、攀枝花、巴中以及成都平原的部分县市调研。“其实,我们起先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实现农业产业振兴,结果调研发现,耕地和种子是核心要素,于是提案就调整了方向。”吴德告诉记者。

  同在农村,同样是瞄准乡村振兴,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温江区寿安镇岷江村党委书记陶勋花思考的却是一个“冷门”话题。

  身兼村党委书记、村关工委主任两职,陶勋花今年打算提交一个“关于基层关工委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振兴、人才振兴,这两方面都离不开关工委的工作。”干了10多年关工委工作的陶勋花有话要说。

  反复调研 助力双城经济圈建设

  去年8月,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曾蓉调任民革四川省委专职副主委。从那时起,她有了更多时间来关注成渝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

  今年,曾蓉打算提交一份提案,建议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框架下,四川省和重庆市联合建立一个跨行政区域的高新技术农业示范区。前期调研,曾蓉做得非常扎实:先到农业农村厅了解情况,然后在四川省内几个重要的农业基地调研,又先后两次赴重庆考察,再次找农业农村厅、科技厅等座谈。最终,曾蓉确定了提案的建议方向:在四川省内江市和重庆市荣昌区建立跨行政区域的高新技术农业示范区。

  “内江和荣昌,两地的高新技术农业分别走在四川省、重庆市前列。两地地理位置相邻,自然资源相当。两家携手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会产生更大的优势。”曾蓉觉得,这既是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落到实处,也能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释放和激发了一系列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效应。如何主动担当、抢抓机遇,推动成渝经济圈发展,成为不少代表关注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识别事业部副总经理陈琳,此次计划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发展的建议,“绵阳地处成渝经济圈直线偏北,推动绵阳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发展,让绵阳科技创新建设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成渝绵创新金三角。”

  检视现实 为加强科技创新支招

  去年全国两会结束后,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院长蒋小松花了大半年时间,先后到省内多地的农村调研农业发展的“痛点”。

  蒋小松格外关注农业科技创新问题。他注意到,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作用,加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但也就在2020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资金缩减了。

  为此,蒋小松打算在全国人代会上提出建议:要增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预算,同时在全国和中央公共预算表中的“农林水支出”款项中单列“农业科研”项目,并给予足额的预算保障。

  说起科技创新,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也拿出了《关于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高质量共建西部科学城的建议》。

  怎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这份提案中,许强进行了认真思考。

  “目前,成渝两地都作出了西部科学城建设的规划和部署,建设中,硬件建设力度很大,但科技创新的‘软环境’薄弱,更应下大力气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软环境’,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产业生态和氛围。”许强说。(记者陈婷刘佳)

编辑:张文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蜀ICP 备09014459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