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羌风楚韵古村落 非遗文化助力复兴村大步奔小康
2020-08-04 10:08:00 四川新闻网
分享到手机

  羌风楚韵古村落,非遗文化助力复兴村大步奔小康。二十年间,洪雅县复兴村依托本地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将农村变景区、民房变客房、产品变礼品,一个偏僻的小山庄蜕变为远近闻名的民俗文化旅游村,吸引着众多画家、摄影家、户外玩家、生态旅游者的踏访。如今,拥有“第一批全国生态文明村”“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村”等美誉的复兴村,成了更多人向往的地方。

远道而来的游客与非遗复兴锣鼓表演者合影

青羌民俗博物馆

  复兴村位于洪雅县瓦屋山镇,自然生态环境优良,既有古老村落的朴实,又有现代花园的韵味,是镶嵌在瓦屋山下、雅女湖畔的一颗“绿色明珠”。传说,复兴村是青衣羌族后裔在大山繁衍至今的古村,更是一个男女老少都热爱歌舞乐器的青羌人集聚地。村上十分重视羌风楚韵的传承,修建了青羌民俗博物馆和观光台广场,并组建了青羌艺术团,发掘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羌风楚韵。“复兴响器”和复兴山歌更被誉为是“楚国遗音”,“复兴耍锣鼓”被列入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昔日复兴村

  完善基础设施村庄发展迎新机遇

  初到复兴村,环顾四周,只见群山环抱、山溪流淌。该村100余户,800多人,土地面积3000公顷,森林面积2880余公顷,森林覆盖率高达96.5%,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生态文化村。

  从复兴村村委会沿着水泥缓坡而上,可至山顶,将村子全貌尽收眼底。山雾弥漫,阳光透过云层环绕在村庄周围,像极了一个世外桃源。二十年前,却不是这样。在改革开放初期,村里没有水泥路、没有电灯,群众出行只能徒步或少数靠自行车和二轮摩托车。近年来,复兴村里修起了村主干道,泥泞的路面“换了脸”,这也让坐落在雅女湖边的复兴村村民受了益。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过去,村民都是靠打笋或种些农作物来维持生计。每年一入夏,村民便会在山上搭一个竹棚,待山上的竹笋成熟后,举家前往山里做笋干,一待便是一个月,等笋干晒完后再一担担挑回家,卖给前来收购的客商。由于道路等交通条件限制,一年到头辛苦做笋干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生活。而今,乡村旅游道路的修建,不仅为当地村民出行带来了便捷,也带动了当地农产品的运输发展和复兴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复兴村拥有2200多年的历史沉淀,传承着独特的羌风楚韵文化,走进这里,便走进了青羌历史。”王文君表示,作为一个汉羌杂居的村落,复兴村有着许多文化历史典故和传说,独特的羌风楚韵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复兴村。

复兴村新貌

  羌风楚韵文化 助力乡村奔小康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羌风楚韵文化,让这个离县城较远的偏僻的小山村,走进了令外界羡慕的小康生活。作为第一批全国生态文化村,如何使这块牌子更加响亮和名副其实?“文化兴村、旅游富村、产业强村”的“兴村纲领”,让复兴村找到了这条奔康之路。

  二十年前的复兴村贫穷落后。当地曾有言:男儿只得上门去,有女不嫁毛刘沟(复兴村老地名),可见当时贫穷的情景。自2000年,在本村退役军人王文君的倡导下,获村民积极支持。王文君义务挖掘悠久历史文化和重现历史亭台,把文字记载变为现实,将历史文化进行了一系列的物化。依托丰富的文化历史典故和不老传说,以及独特的羌风楚韵,复兴村于2015年修建了“青羌民俗博物馆”,由王文君任馆长。同时成立了复兴青羌艺术团,发掘抢救“耍锣鼓”“复兴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投资修建了大田坝旅游观光道路,保护和发展严道故城遗址。复兴村一举成名,先后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和全国首批生态文化村(首批中当时是四川唯一)。据统计,青羌民俗博物馆,免费开馆近六年来己有六万多人前来参观访问。

  复兴走文化旅游之路走到了前头,在偏僻山区率先修建起了农家乐。村民由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几乎家家户户都传承着羌楚文化的精髓,人人能歌善舞,在爱好上,男女喜欢种花养鸟,喂宠物,传承着他们独有的羌风楚韵文化和生活习惯。而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村民们又有了新的理念和创新思维,他们白天热情接待着八方来客,不仅亲自下厨煮饭吵菜上桌,带游人到景点摄影创作,晚间还要换上羌族服装,带领客人们在文化广场表演节目和参加篝火联欢晚会。

  近二十多年来,复兴的这种待客形式深受各地游人的喜爱,几乎四季宾朋接踵而来。有的游客在复兴旅游之后还成了常客,年年来了又走,走了又来,连绵不断。用客人们的话说,他们喜欢这里的村民热情,特别是这里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复兴因其独特的文化接地气,有特色,加之在三山环线上(即周公山,瓦屋山,峨眉山),也是唯一个有民族特色的村庄,所以我们年年都要来这里避暑和享受一下羌风楚韵的文化展现。”

  如今,“复兴耍锣鼓”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羌文化也成为吸引游客的“金字招牌”,一家家民宿客栈、乡村驿站应运而生。2010年以前,村上仅有一家农家乐,2012年,通过新农村改建,新增到了10多家,现在已发展到56家。

复兴村广场

  开发保护并重 复兴文化活起来

  复兴遗胜迹,王河留楚声。登瓦屋山,游雅女湖,看羌风楚韵表演,吃生态农家饭菜……复兴村成了文化内涵深厚的康养和避暑胜地。

  乡村旅游搞起来了,村子“复兴”了。依托旅游,复兴村迅速走上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奔康发展快车道,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全村村民正切身感受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近几年真的是越来越好了,道路越来越宽,越来越干净,很多城里人还羡慕我们家家户户都有个院子。”说起复兴村近年来的变化,村里人脸上尽是自豪之情。而不断改善的物质生活,实实在在的旅游收入,也让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成了村里人的自觉行为。

  2016年,复兴村列入省级传统村落保护名录,该村邀请了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其保护进行设计规划,该规划以‘保护+发展’为规划理念,对复兴村传统村落现状、保护、发展作了详细规划。《规划》提出了“活保护”的概念,对复兴古居实现活态保护,以保证居民参与和保护规划同步,实现复兴文化的动态传承。

复兴村农家乐

  目前,复兴村正以复兴传统村落为主体积极打造青羌楚韵文化旅游产业,以林木培育和竹笋、茶园种植为基础发展特色种植业。依托已经形成的复兴广场、情歌路、雅女湖岸、农家餐饮住宿等休闲度假小屋,结合现状特色传统建筑风貌,注重打造青羌楚韵人文旅游文化,展示古村落特色。

  立足生态优势,借力康养旅游,通过发展民宿经济,大打农耕文化品牌,而今的复兴村成功转型,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精品村寨”,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通过保护与发展,老建筑留下来了,老手艺留下来了,农耕文化留下来了。更重要的是,村子有人气、有生机了。”眉山市政协《文史期刊》群有不少专家,看到复兴村的介绍,都纷纷点赞,并希望随着开发与保护的升级,让羌风楚韵更好地传承,让复兴村这座古村落更好地留住乡愁和历史记忆。(吕伟利 王文君 文/图)

编辑:编辑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蜀ICP 备09014459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