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明网 —
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文物保护单位新都龙藏寺:隐藏9铺珍贵明代壁画
2020-11-10 10:44:00 四川日报
分享到手机

  ●大雄殿各个时期均有修缮,建筑呈融合风

  ●曾经经常举办诗会雅聚,天下名人雅士争相拜会

  ●200多通碑刻位居四川之冠,一度被称为“川西第一碑林”

  ●藏着9铺明代精美壁画,依据先人留下的“粉本”绘制

  国保寻踪

  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保留着明代时期珍贵壁画,曾在抗战时期接纳进步师生,后又作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伤残军人休养院……隐藏在成都新都区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里的龙藏寺,如今不太为外人知晓,但从寺内一幅被风化了一半的石刻版图,仍可以看出当年的辉煌与繁盛。

  2019年底,国务院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都龙藏寺入选。历经千年沉浮,文物虽无言,却保留下丰富的历史信息。近日,记者走进龙藏寺,一探这些“宝贝”的真容。

龙藏寺里珍贵的明代壁画。王炘 摄

新都龙藏寺一角。受访者供图

龙藏寺里珍贵的明代壁画。王炘 摄

  国保档案

  位于成都新都区的龙藏寺,始建于唐代,曾在清代时期作为川西人文高地,经历历代变迁后保留至今。如今龙藏寺保留着明代的主体建筑,以及9铺100余平方米的明代壁画,十分珍贵。这些壁画高超的绘制技艺,虽然都是佛教题材,但其中也融入俗世生活元素。同时,龙藏寺中还保留下大量清代碑刻,创立的寺院碑林独树一帜。

  明代大雄殿

  融合多个时期的历史气息

  走进龙藏寺,这里似乎与大多古刹的庄严雄伟不同,更像是一个由三个四合院布局组成的书院。

  古寺大部分建筑物层高不算太高,因为当地多雨,屋檐较宽,每一重院子里都栽种着几棵上百年的香樟树、桂花树,枝繁叶茂,即使是夏天,古寺也凉爽静谧,让人感觉这里颇有些“平易近人”。

  据资料记载,龙藏寺始建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初名为慈惠庵,宋代时扩建并更名为龙藏寺。

  清代时期,龙藏寺整体规模十分庞大,香火盛极一时。如今在中轴线上第二重殿——弥勒殿的一处墙体上,嵌有《龙藏寺全景图》石碑,虽然下半部分已经风化,看不到具体的寺庙建筑的图景,但从全景图的整体布局中,仍能窥出当时的龙藏寺规模之宏大。

  历史沉浮中,龙藏寺曾因战乱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一直未易其址。难得的是,龙藏寺的重要建筑主体格局也得以保留至今,留下了六角亭、碑亭、山门、弥勒殿、大雄殿、毗卢殿、东厢房、西厢房、西侧院等古建筑群。“并且,龙藏寺的主要文物建筑在形制特征、材料和工艺特点等方面都保留了历史原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由碑刻题记记载的寺院历史和物质遗存可以相互印证。”新都区文管所工作人员介绍。

  其中,位于中轴线上第三重殿——大雄殿,是整个古寺的核心,也是如今建筑群中文物价值最高的建筑。大雄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脊顶高9.58米,建筑面积共536.83平方米。“在大殿的主体梁木上,有很清晰的题记,记录大殿建于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同时,房梁的斗拱形制也是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工作人员说,从这些都能清晰判断出这座大殿的始建年代,就是明成化年间。

  大殿中,还有大量的木雕构件,线条流畅,图案精美,雕刻工艺十分精湛。梁、枋、斗拱、天花、藻井等处均施有彩绘,虽经几百年岁月的侵蚀,彩绘图案依然艳丽夺目。

  大雄殿中的佛座为束腰仰覆莲座,遗憾的是,座上佛像已无存。不过,精致华美硕大的佛像背光依然保存得非常好,背光上的灰塑龙纹、人物、花卉造型栩栩如生,保留下的贴金图案依然金光闪闪。

  大雄殿主体建筑建于明代,但后来每个时期都对大殿进行了整修,因此在大殿中都留下了不同时期的历史印记。

  例如,在大殿的前方,清代时用木头对房梁进行了重新加固,而民国时期又修建了前后檐,再后来,人们又将绿色琉璃瓦屋面改为小青瓦屋面,并修建了砖石结构的支柱。

  “所以你在这里,可以看到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工作人员介绍,正是这样一种“混搭”风,让古寺保留下丰富的历史信息。

  曾是川西人文胜地

  200余通名家碑刻独树一帜

  由于多种原因,如今龙藏寺采取封闭管理,香火不再。但在清代时期,龙藏寺曾盛名一时,不仅仅是有名的寺庙,更成为川西的一个人文胜地。

  这得益于清代嘉庆年间的两位寺院住持——云坞和尚和雪堂和尚。云坞擅长诗文和书法,雪堂是云坞的弟子,传承和发扬了师傅的文情,成为有名的诗僧和书法家,在他担任住持期间,更是让龙藏寺声名远扬,成为当时川西地区文人雅士向往的文化重地。

  “当时,龙藏寺经常举办诗会雅聚,天下名人雅士都争相拜会。”工作人员说。

  那时,蜀地的诗人、学者、书画家还有政府官员,热衷与雪堂交游,仅以唱和诗来统计,留下名录的就有一百多位。在交往的雅士中,还包括蜀派古琴的开山祖师张孔山的几位弟子,也带动龙藏寺成为当时的一个古琴艺术交流中心,寺里的妙音阁,常常有川派古琴雅士在此举行琴会。

  不仅如此,热爱书法的雪堂,还收集了苏轼、黄庭坚、董其昌、文征明、王守仁等大量名家的手迹或拓本,并请能工巧匠刻印于碑石之上。当时,龙藏寺的寺院碑刻共有200多通,位居四川之冠,一度被称为“川西第一碑林”。这些碑刻,大部分为墨迹原刻,原件的笔意笔法及其神韵,都真实地再现于碑上,且大多为两面镌刻:有的雄浑、遒劲,有的刚健、隽秀,真是龙飞凤舞以成趣,千姿百态而生辉。“这些石碑,既展示了各书法家的精湛艺术,又体现出名匠的神工,是书法和镌刻融为一体的艺术瑰宝。”工作人员说。

  上世纪80年代,大多石碑迁运至新都桂湖公园和文管所中被保护起来,也有一些依然保留在龙藏寺中,包括《龙藏寺全景图》《卧龙桥碑记》《大朗堰碑记》《龙藏寺碑记》《重修龙藏寺碑记》等十余处碑刻及十几座石刻文物。

  其中,《大朗堰碑记》位于山门前中轴线两侧的碑亭之中,记录大朗禅师兴修水利的事迹,题记时间为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根据记载,清康熙年间,大朗禅师驻锡在龙藏寺,重修殿宇,并广施善德、济世安民。当时,温江、新津交界地带十分缺水,大朗禅师便四处劝募筹资并组织人员开凿了一条河渠,一时传为美谈,而当地人为了纪念他,便将这条河渠取名为“大朗堰”。

  清代时,龙藏寺还曾经是四川民间一个重要的刻印中心,寺内曾开设过书坊,刻印各种佛经、儒典、医书等书籍,出版过《方外诗选》《蜀诗续钞》《钞笼文集》等诗书文集。

  如今,位于大雄殿后方、建于清咸丰年间毗卢殿,共两层楼,通体建筑为木抬梁结构,重檐歇山顶、青筒瓦屋面。楼下供奉佛像,楼上则藏佛教经书。

  9铺珍贵明代壁画

  佛法题材融入当地民俗

  如今,龙藏寺的大雄殿外观虽没有了往昔的气派,但在这里却藏着十分珍贵的9铺明代精美壁画。

  其中,大雄殿墙壁的东、西两壁上各绘有3铺,且绘画大小十分对称:前、后铺各高2.8米、宽2米,中铺高2.8米、宽7.6米;大殿的横壁上也绘有3铺,各高4.7米、宽3.5米。这些壁画总面积超过127平方米,是难得一见的文化瑰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近年来,不少国内专家都专程来到这里,对壁画进行考证研究。

  壁画均采用连续横卷式构图,内容丰富,均为佛教题材,包括“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天龙八部”“西方三圣”“华严世界”“释迦应化事迹”等。

  “古代由于四川地势偏远而交通不便,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相对滞后,使其明代的壁画既保留了唐代绘画的风格,又有其全然不同的审美情趣。”工作人员说,龙藏寺壁画主要依据先人留下的“粉本”绘制而成,用线灵活多变,通常依据不同的表现对象而使用不同质感的线条,既保留了线描本身的艺术特色,又充分描绘出不同人物的身份与气质,且人物的结构和神态也被表现得惟妙惟肖,极具艺术感染力。

  从色泽上来看,壁画用天然矿物颜料绘制,整体颜色浓重饱满,其中以石绿为主色,另外还有石青、朱砂、藤黄、金色等,亮度饱满、色泽丰富。

  特别的是,龙藏寺壁画中还融入当地风俗民情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场景,充满生活情趣。例如,在壁画中有一滚缸童子,童子平躺于一张小木桌上,双脚滚缸,动作与如今大家所熟知的四川民俗“滚灯”颇为相似。

  在抗战时期,成都协进中学迁入龙藏寺,在寺里开展了抗日救亡宣传和慰劳前方将士等一系列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清幽、静谧的龙藏寺又作为伤残军人疗养院,后来,为了保护文物,疗养院搬出了龙藏寺。

  去年底,龙藏寺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了解,为保护好龙藏寺珍贵的明代壁画及古建筑,文物管理部门已对壁画进行数字化扫描,为后期壁画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正在开展龙藏寺大雄殿、毗卢殿古建筑保护维修设计方案、大雄殿壁画彩塑保护修复等相关文物保护工作。”新都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媒体记者 吴梦琳)

编辑:杨均

扫二维码手机浏览及分享

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

蜀ICP 备09014459 号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四川文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