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改革开放春风吹开高山深谷的幽兰

发表时间:2018-09-30 15:57:00    来源:精神文明报
——对话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委宣传部长黄万明
  丹巴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青藏高原东南缘,大渡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是嘉绒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这里地理环境十分独特,高山竦峙,沟谷深切,气候温和,草木茂盛,风景如画。奇异壮丽的自然景观、旖旎瑰丽的民族风情、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历史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
  这朵曾经深藏在高山深谷中的幽兰,怎样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向世人展现出更加迷人的魅力?

  近日,记者专访了丹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万明——

  黄万明生于1978年,籍贯四川广安,既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是同乡,又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1999年,黄万明到丹巴参加工作,从此在这里扎根。 

  从两天到五个多小时

  记者:您在丹巴工作生活了20年,亲历和见证了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给丹巴带来的发展变化。您第一次到丹巴是怎样的情形? 

  黄万明:20年前,我第一次从成都坐汽车到丹巴,足足走了2天,而且山高坡陡,公路沿线崩塌、飞石频繁,坐在车上总是提心吊胆的。听老人们讲,改革开放以前,全县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物资运输多靠人背马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社会发展非常落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县主要进出通道和各乡镇开始陆续修建简易公路。2002年开始,国家先后实施了通县、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实现了县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水泥路,现在丹巴到成都也就5个小时左右。交通便利了,物流方便了,来丹巴的游客也多了,人们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记者:生产生活方面呢?

  黄万明:在改革开放以前,丹巴农业生产方式非常落后,粮食年人均仅为559市斤(合279.5千克),人均年收入仅为92元,只能维持基本生存。改革开放以后,丹巴县逐渐推行生产责任制,到1988年全县农村7942户农民全部实行了包产、包干到户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产值大幅增长。自1998年国家实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1999年落实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后,国家不断加大生态补偿和政策性补助力度,全县农村人均现金补助达2000多元。去年,全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32元。今年,丹巴县被确定为全省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和甘孜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县,将更加有利于丹巴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来到丹巴工作后了解到,上世纪80年代以前,县城用水基本是井水或山沟水,村民用水全靠到山沟里或河里背。后来县上虽然修建了一座自来水厂,但由于处理效果差,水质无法保证,且一到雨季就泥沙俱下,群众饮水质量和安全根本无法保障。近年来,县政府先后投入了5000多万元,建成了2座标准自来水厂,并全面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让全县人民都喝上了安全的自来水。

  用电方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丹巴农村照明全靠煤油灯和松光(燃烧松木照明),林业局、森工局先后修建了一些小型水电站,但仅能满足企业和县城部分需求。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陆续投入了一些电站和电网建设,老百姓逐步用上了电,但由于电站少、输电网络差,一遇到刮风下雨就停电,一到用电高峰就停电,一停就是好几天。近年来,通过水电开发,建成了十几座水电站;通过城乡电网改造,现在全县用电都得到了有效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家加大了对民族地区的建设投入,丹巴在城市道路、供排水、棚户区改造等方面实施了一大批宜居城市建设项目,使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休闲广场、步行街、滨河公园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通过棚户区改造,建设了城市新区,拓展了城市空间,具有嘉绒建筑风格的楼房拔地而起,整个县城更宽、更净、更美了,也更有味道了!

  1978年丹巴地区GDP仅为4359万元,而截至2017年,丹巴地区GDP达到153061万元,是1978年的35倍多。

  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三千宠爱在一身”

  记者:“千碉之国”“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天然地学博物馆”……丹巴的名片和光环越来越多,丹巴之美和丹巴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流连、探寻。就像美人谷的美人,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三千宠爱在一身”,丹巴越来越开放、从容、自信。这个转变是怎么完成的?

  黄万明:丹巴作为革命老区、偏远山区、贫困地区,能够跟全国一道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离不开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的关心,离不开党和国家对民族地区好的政策!

  改革开放40年来,丹巴的发展从最初的森工主导产业,到本世纪初的水电、矿产业,再到现在的旅游业。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粗放到绿色生态,从掠夺式开发到保护性发展。发展方式的转变,离不开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和生态补偿政策。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解决了财政供养和民生保障问题;退耕、林补、草补等生态补偿解决了农牧民过度依赖土地造成的生态破坏,为我县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近年来,我县坚定不移地把旅游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通过不断加强基础建设、文化挖掘、景区开发和宣传营销,使丹巴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古镇”等殊荣,“古碉、藏寨、美人谷——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扩大,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到丹巴观光旅游。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有效带动了群众的增收致富,去年全县游客人次达到95万人次,普通民居接待户的年收入达到5万-8万元。

  今年6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了“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我县积极落实“三创联动”的新部署,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县和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县而积极努力!

  从文明创建到淳厚社风

  记者:近年来,丹巴县下了深功夫致力于精神文明各项创建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请谈一谈这方面的情况。

  黄万明:丹巴县把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各项创建工作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和《2018-2020年县级文明村创建全覆盖工作计划》等。

  截至目前,我县创建成功省级文明单位3个、文明村2个,州级最佳文明单位8个、文明单位16个、文明村21个、文明社区1个,县级文明单位21个、文明村42个。有全国“最美家庭”1户、四川省“最美家庭”2户,州级“最美家庭”3户,县级“最美家庭”20户,评选出“星级文明户”397户。全县有3人上榜“中国好人榜”;有四川省道德模范2人、“四川好人”6名、四川省“最美教师”2人;有“甘孜好人”3名;我们还设立了县、乡、村三级“好人榜”,目前有先进典型50余名上榜。

  记者:社会风气有什么变化?

  黄万明:社会风气当然是更加和谐文明了!收入水平提高了,生活条件改善了,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了,大家感恩改革开放带来的美好生活,感党恩、爱祖国、守法治、奔小康的社会风气十分浓厚。同时,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关系更加和睦和谐,尊老爱幼、勤劳节俭、诚信友善的家风、社风更加淳厚。(记者 陈早先)

编辑:杨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