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资阳市文明办主任徐远鸿:40年文明丰润我们的生活

发表时间:2018-09-21 10:08:00    来源:精神文明报
——对话四川省资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徐远鸿
  开栏的话
  1978年至2018年,注定是新中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一页。这40年,中国从百废待兴迈入全面改革开放;这40年,中国在万众期待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物质文明建设成果斐然,精神文明建设同样硕果累累。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

  这40年,我们每一个人既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见证者和记录者,也是受益者。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精神文明报起推出“文明建设者眼中的40年——改革开放四十年与精神文明建设系列访谈录”,通过对话文明建设工作者,记录他们与改革开放共同成长的历程,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见证这40年来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变化和成效。

  徐远鸿生于1963年,1978年改革开放他时值15岁,正在读初中。懵懂的少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调前行,在时光的河流中体悟改革开放给他的生活带来的巨变。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徐远鸿读完高中参加高考进入师范学校,跳出“农门”成了一名教师,随后又考入公务员队伍,从事宣传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20余年。用徐远鸿的话来说,“我们这一代人是幸运的,能够成为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参与者,并且有幸能在精神文明建设事业中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这40年的记忆无比深刻和醇厚。”

  我与改革共成长

  时光的镜头推移到距今四十余年前,彼时徐远鸿还是生活在四川简阳农村的一名无忧无虑的孩子。“要说真有什么烦恼的话,那就是吃不饱饭,常穿补丁衣,我们农村家庭就只有一个穷字。”徐远鸿说,对于改革开放前的生活,他的体会是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周围的人普遍营养不足,“而就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来讲,我感觉是封闭的、消沉的、懒散的。尤其在农村人民公社‘大锅饭’体制下,努力干活、认真生活的人太少了,大家的腹中是空的,脑袋也是空的,看不到希望。”

  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幕徐徐拉开,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如春芽新生一般的希望。“由于年龄小,我对国家的改革开放感触不算深刻,但从大人的脸上看到了变化,从饭碗里感受到了变化。”徐远鸿说,第一个直观的感受是家里的粮食突然多了起来,第一次对“丰收”这个词有了概念,他给记者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改革开放前,我们生产队的小麦到了收获时节,村里的土狗在地里面打架奔跑,成熟的麦穗还没有狗那么高;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同样的收获时节,同一块小麦地里面,听得见麦地里有狗的声音却见不到狗的身影,小麦产量成倍增加……” 

  第二个直观的感受是村里很多农户开始建新房。“改革开放前村里的房子几乎都是草房,从80年代中期开始,很多人家开始修土筑瓦盖的房子。到了90年代中期,草房子基本改造完了,当然现在是第三代房子了,两三层的独栋小别墅已经很多了。”徐远鸿说,“那时候大家都说,感谢邓小平,改革开放好!”

  只有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后的人,才更能体会改革开放的意义。对于徐远鸿而言,改革开放给他个人命运带来巨变的契机是高考。1977年冬天,中国570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4年后,徐远鸿也走进了高考考场,成绩刚好上了大学线,步入了师范学校。“如果不是改革开放,如果不是高考,我这样的农村孩子肯定很难走到外面的世界来。”徐远鸿说,“改革开放让每个人都有了上升发展的平等机遇,有了逐梦圆梦的机会。”

  成风化人 坚守情怀

  回顾改革开放40年,徐远鸿认为,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也将其带进一个全新领域——精神文明建设。

  1982年,徐远鸿在师范学校上学。当年7月,陕西西安,年仅24岁的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为救一位年近七旬的掏粪老农,奋勇跳下粪池,因吸入过多毒气牺牲。张华的英雄事迹给全社会带来了精神和道德的感动,也让徐远鸿感到无比震撼。“改革开放几年后,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崇拜西方价值观开始抬头,道德滑坡、行为失范、奉献淡薄等问题越来越影响社会各方面。而这时候像张华那样的典型,用实际行动树立起了精神的标杆。”

  1983年夏天,中央成立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并在全社会掀起活动热潮。也就在那一年,徐远鸿从师范学校毕业,来到当时的简阳县平泉区模范乡中心校任教并担任团支部书记,1985年调到平泉中学任高中教师兼团委书记,开始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结缘。徐远鸿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采取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引导学生“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最终做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 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行为习惯逐步发生变化,“在那个时候我就体会到,建设人的精神,引导人的行为,传承优秀文化是一项崇高而艰辛的工作,于党于国于民是极其重要的事业!” 徐远鸿说。

  当了8年教师后,徐远鸿因为眼睛疾病不适宜教师工作,便考调到了公务员系统,先后担任简阳市政协副秘书长,简阳市三岔镇党委书记,乐至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资阳市广电局副局长兼广播电视台台长、资阳市文明办副主任、资阳市文联主席,资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等职务。这期间,他见证了城市中小企业改革、西部大开发、“非典”、汶川大地震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也亲身参与和见证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

  “从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实施到培养‘四有’新人,从文明单位创建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到志愿服务的推广,从以文明城市创建为载体的五大创建到培育全民崇德向善的道德情操,活动轰轰烈烈、扎扎实实……改革开放40年,建设人的精神、引导人的行为始终贯穿于各个时期的工作中,不断推动城乡进步发展。”徐远鸿说。

  “就拿资阳市来讲,10年的变化是惊人的。10年前我们开展场镇八化环境治理,大多数的场镇脏乱不堪,到处是垃圾,到现在场镇村居都有专兼职的保洁人员,实行垃圾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场镇和村庄基本干净卫生,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是我国农民改变了上千年的行为陋习。10年前,我们举办新春音乐晚会,现场指挥不断提醒市民讲文明,但秩序仍然不好,喧哗声总是影响正常演出,晚会结束后场地更是一片狼藉。如今的音乐晚会,人们安静地欣赏,场内始终干干净净、秩序井然。这就是素质提升、这就是文明进步。”徐远鸿告诉记者,“我感到,贯穿于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的不仅仅是人们生活态度的改变、文化素养的提高,更让全民的行为举止跟上了现代化、城市化、信息化的步伐,带来了人们精气神的提振、自信心的增强。相比之后才发现,进步确实非常大。”

  放歌文明 未来可期

  在基层工作35年,徐远鸿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诸多体会,“文明从来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群人的事。”在徐远鸿看来,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最重要的是必须与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同频共振”,只有开展便于群众参与、惠民利民接地气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才能赢得群众的广泛支持,也才能真正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另一方面,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是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关键。”徐远鸿认为,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思想理念、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是无声的榜样,在全社会有很强的示范效应。作为领导干部,首先应该是精神和文明的富有者以及先行者,并且从带好家庭成员、带好单位职工着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全面展开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标注了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所处的历史方位,吹响了精神文明建设再出发的号角。”徐远鸿说,“这对我们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来讲,是一个极大的激励。”

  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都把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作为重要目标内涵。“精神文明建设不同于修公路、盖大楼,而是建设人的精神,建设的是思想道德和行为风尚,更需要脚踏实地、稳打稳扎,融入法治建设,从最基础做起,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徐远鸿说,“尤其是我们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更要谋划高、落地实,沉下心来,不急不躁、务实创新地去推动这项工作。如果我们全社会都扎扎实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再过40年,那肯定又是另一番景象!”(记者 杨文娟 实习记者 李林晅)

编辑:杨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