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网  |   四川地方文明网站群  |   天府论坛  |   投稿  |  热线电话:028-86980191

青白江区文明办赵华:关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发表时间:2018-05-14 11:31:00    来源:四川文明网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举措和保障。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近年来,成都市青白江区针对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做了不懈的努力和积极的探究。现就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成都市青白江区常住人口420,966人,未成年人62,763人,6岁以下幼儿15589人。共有中小学27所(小学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初级中学4所、高完中4所、高中1所、职业中学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46341人(其中小学21881人,初中10600人,普高10541人,职高4213人,特教学生106人)。幼儿园67所,在园儿童12642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100%,进城务工子女入学率100%。我区班主任队伍934人,心理健康C证率100%,B证率30%。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不同步

  当前,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结构的变化、利益格局的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于工作重心的转移,思想道德建设相对弱化,一些人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回潮,将现实社会的阴暗面无限放大。如今,大多数未成年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只看到社会片面的现实状况,而忽略了社会正能量。

  (二)家庭教育与社会发展不协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人生态度、道德观念、言行举止、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生。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些家长常常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和目标寄托在孩子身上,导致孩子后来的价值取向与社会的发展严重不协调。

  一是家庭教育观念陈旧。因传统家庭教育模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利主义思潮泛滥,常常把孩子的个人前途与家庭荣辱以及幸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考好了就嘉奖,考差了就会受到批评或惩罚),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相当一部分孩子自信能力、协作能力、勇于挑战的能力、面对受挫的能力等极其低下,孩子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大多被所谓的各类兴趣班、特长班所挤占,孩子的意志力和抗挫力十分脆弱。

  二是家长溺爱孩子过度。一方面,多数家长在培育孩子上不惜代价,有的家庭每月发给孩子的零花钱就有好几百元,孩子参加活动仅仅一次春游就会花上两三百元。送孩子参加各类补习班、特长班等,一个月加起来至少也得花上两三千元,有的家庭甚至上万元。另一方面,“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愚人”的观念根深蒂固,一些家长不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有的孩子什么都不会,完全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离开了家长根本无法生存。

  三是教育方法极端化。如今,“代理家长”的现象极为普遍,隔代教育现象尤为突出。一方面,由于家长忙于事业,常常把教育的任务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们“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理能力极差,缺乏责任感,不懂得感恩,没有担当精神。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另一方面,“黄荆棍下出好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观念影响深远,体罚现象极为普遍。

  (三)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不协调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肩负着对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管理者进行系统教育的重大任务。由于学校教育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当前各类学校思想道德建设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其表现在:

  一是德育为首没有落到实处。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教学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线,社会普遍认同“学校质量”就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社会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都是以成绩为绝对标尺,德育工作成了无法量化、无法考核的软性指标。由于德育工作缺乏评价体系的支撑而丧失驱动力,学校和教师并没有真正的从思想上、从实际行动上加以重视,德育工作常常处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无奈境地。

  二是德育工作队伍力量薄弱。一方面,当前学校德育工作队伍配置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德育活动常常流于形式,敷衍应对现象十分突出。另一方面,由于考核评价机制主要看分数,因此,教师不得已只注重课堂学科教学抓分数,从而弱化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第三,由于社会的原因导致教师职业道德出现了滑坡,价值取向发生了偏差,名利之心膨胀,对待学生不公平不公正等,严重影响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行的形成。

  三是德育活动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德育活动目的不明确,缺乏科学性、趣味性、系统性、全面性、目的性、教育性和时效性。一些学校由于认识不到位,往往是被动地为完成任务而不得已组织活动。因此,师生参与面窄,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不浓,教师也认为耽误教学,最后活动效果也不好。

  三、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明确目的意义

  美国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质;种下一种品质,收获一种命运”。种子要生根、发芽,需要沃土、阳光和空气,同时也离不开农民的日夜耕作,否则,就会杂草丛生,收获甚微。

  未成年人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决定着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基础工程,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发展、要振兴,必须依靠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要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和议事日程,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二)党政高度重视,相关部门齐抓共管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一方面,要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进一步明确学校、家庭和社会等不同教育实施主体的地位和责任并逐级落实,确保教育的统一性和连续性。特别是地方党委和政府要从立法和制度上予以充分的保障, 另一方面,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提高使用效率,盘活利用好原有的文化、体育、科技等教育资源。同时还要根据需要新建一批符合未成年人需求的活动场所,购置必需的设施和器材,配备专门的人员加强管理和指导。第三,要建立高水准的志愿服务队伍,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成立老干部、劳动模范、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报告团,经常性地深入学校、村(社区)给未成年人作民族精神、历史人文、时事政治、文明礼仪、社会主义核心观等专题报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招募一批高素质的热心未成年人工作的专业志愿服务人员,针对未成年人开展法律、卫生、心理、维权等系列服务。

  (三)打造特色品牌,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一是加强舆论引导。一方面,在各类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以鲜活的内容开展未成年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理念及案例宣传,引导社会形成积极的“三结合”教育理念;另一方面,要针对未成年人开展好心理辅导、行为引导等活动,鼓励他们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三,要在全社会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同发展的现代教育格局,通过学校教育提高青少年知识水平,通过家庭教育提高青少年情商,通过社会教育提高青少年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使社会教育成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

  二是营造浓厚文化氛围。一方面,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村)社区未成年人活动中心、社会实践基地以及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的文化建设,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还应贯穿于日常管理、学科教学、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全过程。另一方面,要多创作、制作、播放积极健康、内容新颖,符合新时代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审美标准的影视作品。

  (四)加强家校联谊,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与家长朝夕相处中会耳濡目染家长的言行,长此以往就会内化为孩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家长学校是家长与家长、家长与专家之间进行沟通的有效载体,是家长补充育儿知识的“加油站”、是了解家庭教育动态的“情报站”、是家长了解社会动态、家庭教育知识、家长教育方法和子女心理状况的“交换站”。因此,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利用好家长学校这个有效阵地是非常必要的。

  (五)重视实践体验,挖掘活动育人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未成年人急需补充的营养,仅靠空洞的说教是灌不进去的,即便是灌进去了,也不能很好的吸收。因此,要在社会实践活动设计上下功夫,抓住青少年的兴奋点和兴趣爱好,活动要有目的性、科学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让孩子积极、乐观地参与到活动中去。如:以“心向党、爱劳动、有礼貌、守规矩”为目标,充分运用“洒扫应对”、“认星争优”、“日行一善”、“网上祭英烈”、“网上签名寄语”、“童心向党”、 “向国旗敬礼”、“童谣征集传唱”、“节日小报创作”以及“认星争优、争做美德少年”等系列道德实践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锻炼意志提高能力,在体验中明白道理,在感悟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六)创新教育手段,强化社会教育功能

  一是加强社区人才储备。一方面,要把人才引进放在社会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吸纳优秀青年人才加入社会教育志愿者工作队伍,通过培训、实习等手段,不断提高社会教育志愿者的职业修养和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在人才储备过程中,要注重人才梯队的层次,根据青少年不同的年龄段,针对小学生、初中生,建立才艺技能和人文修养的社会教育志愿者工作队伍;针对高学历阶段的普通高中生、职高、技校生,建立高层次的,以提高社会技能为主的社会教育志愿者工作队伍。

  二是发挥新兴媒体作用。一方面,信息化给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迎来巨大的机遇。我们要充分发挥QQ、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作用,进一步丰富社会教育手段,完善社会教育平台。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规范网络游戏商业发行,打击网络色情暴力信息,净化网络环境。

  (七)改革评价机制,激发孩子学习热情

  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教师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德育工作必须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评价机制要把思想道德建设与学业成绩有机结合,不能以分数的高低和升学率为单一标尺。一方面,要针对当前中小学生参加社会教育活动较少的现状,建议继续加大中小学课程体系改革,增加课外活动时间,增设社会实践课程;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文化成绩+实践成绩+综合面试”相结合的分类入学考试制度,让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有多重选择,从而引导学生不仅注重文化成绩,同时还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德。(成都市青白江区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科科长赵华)

编辑:杨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